|
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 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 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 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 |
|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亭子、溪流、松树、藓石、秋雨、山色等自然元素,展现了宁静而美丽的山间秋景。 首句“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诗人以亭与溪流为背景,表达了这里无时无刻不有风的自然现象。亭子通常建于溪流或湖畔,因此风在这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非困扰。这一句为读者开启了诗中的自然之门。 “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自然景象。涧松和野藓都是山间的特有元素,涧松的叶子在岁月的累积下可能变得深黑,藓类植物则以其多彩的叶片吸引眼球。诗人通过“生便黑”和“看多红”这两个描述,展示了山间的自然变化和岁月的痕迹。 “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这两句描绘了雨后的秋日景象和夜色中的山峦。秋声是秋天的象征,雨后的秋声更增添了几分生动。而“山沈夜色中”则描绘了夜色中的山峦,使人感到宁静而深远。 最后两句“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诗人以“主人”自比,表达了自己能静观山间变化,与客同心的情感。这里的“守静”并非指冷漠或无所事事,而是指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淡定,能够欣赏并享受山间的宁静与美丽。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的宁静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淡定。诗人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