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幼事父师,熟闻忠厚言,治身接物间,要使如春温。 鞭朴不可弛,此语实少恩。 但能交相爱,余亦何足论。 家贫赖奴婢,炊汲与应门,余力具茗药,夕饭或至昏。 有过尚当贳,况可使烦冤! 出仕推此心,所乐在平反。 宁坐软弱废,促驾归丘园。 吾老死无日,作诗遗子孙。 |
|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家庭、社会和公正的思考。他以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作为基础,传达了一种温馨、包容、公正和有爱心的生活态度。 诗人回忆起自己幼年时听从父师的教诲,学习了诚信厚道的做人原则,对待自身和他人,都要如春风般温暖。他提到鞭策和惩罚是不可缺少的,但也认为这些手段缺乏仁慈,更倡导以互爱互助的方式解决问题。 诗人家庭中贫困,依赖奴婢做饭、打水、应门等家务活。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尽力提供茶水和药物,甚至有时忙碌到黄昏才能吃晚饭。对于奴婢的过错,诗人认为应当宽容,更不能让他们感到冤枉。 诗人将这种心态推及到出仕从政,他希望以公正的态度审理案件,平反冤屈。他宁愿被认为软弱无能,也要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正。他感到自己老去的日子不远了,因此写下这首诗,希望遗留给子孙后代。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公正精神,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崇高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