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寄国清处谦》

三江风浪隔天台,想见当时赋咏才。
近有高僧飞锡去,更无余事出山来。
猿猱历历窥香火,日月纷纷付劫灰。
我欲相期谈实相,东林何必谢刘雷。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三江风浪、山林猿猴等自然景物的感慨,以及对高僧、佛法的敬仰之情。 首联“三江风浪隔天台,想见当时赋咏才。”诗人通过对三江风浪和天台山的描绘,引出了对当时赋咏才的感慨。三江风浪象征着自然的威力,天台山则是诗人所描绘的对象,表现出一种壮美的自然风光。诗人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引出了对当年赋咏才的感慨,表达了对当年才华横溢的诗人的赞美之情。 颔联“近有高僧飞锡去,更无余事出山来。”诗人借高僧之事,表达了对高僧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平静的敬仰之情。同时,这也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即除了追求内心平静之外,无须过多的俗事纷扰。 颈联“猿猱历历窥香火,日月纷纷付劫灰。”猿猴香火、日月劫灰等意象表现出诗人对时间的流逝、生命无常的思考。猿猴的生存环境和香火的延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劫灰则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消逝。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哀伤的情绪。 尾联“我欲相期谈实相,东林何必谢刘雷。”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与高僧探讨实相之意,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文学才华的敬仰之情,认为文学和佛法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高僧、佛法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哀伤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被广泛流传至今。
创作背景
赵湘的《寄国清处谦》的创作背景与国清寺和处谦禅师有关。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隋代古刹。而处谦禅师则是这座古寺的一位僧侣。赵湘在游览国清寺时,与处谦禅师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处谦禅师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诗词关键字: 无余 高僧 香火
相关诗词
  • 1
    [宋]
    三四百年寺,今来国又清。
    若非逢圣祚,从自有嘉名。
    月殿五峰色,风松十里怕。
    不缘君命束,便好脱尘缨。
  • 2
    [金]
    倦游老眼,放闲身、管领黄花三日。
    客子秋多茅舍外,满眼秋岚欲滴。
    泽国清霜,澄江爽气,染出千林赤。
    感时怀古,酒前一笑都释。
    千古栗里高情,雄豪割据,戏马空陈迹。
    醉里谁能知许事,俯仰人间今昔。
    三弄胡床,九层飞观,唤取穿云笛。
    凉蟾有意,为人点破空碧。
  • 3
    [近代]
    每逢胜境便勾留,稳藉篮舆作卧游。
    画幛千林悬晚翠,风帘一桁破晴幽。
    峰遮月角云低堕,石束山腰水倒流。
    不信螺溪深百折,壑中藏得钓鱼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