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野息》

覆之茅三重,树以不加斲。
野息若规模,规模如是作。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平衡。它描绘了一个没有被人类破坏的自然景象,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是过度开发或破坏它。 首句“覆之茅三重,树以不加斲”描绘了一个覆盖着三层茅草的自然景象,这些茅草没有被砍伐或加工,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状态。这表明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认为自然的原始状态是最好的,不需要过多的加工或改变。 第二句“野息若规模,规模如是作”进一步强调了人类活动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这里,“规模”可以理解为人类活动的规模和方式,而“如是”则暗示着应该按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来行动。诗人认为,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适度地开展活动,而不是过度开发或破坏自然环境。 整首诗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了人类应该与自然保持平衡,而不是过度开发或破坏它。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保护自然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此外,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不要忘记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类活动的和谐共存,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诗词关键字: 规模
相关诗词
  • 1
    [宋]
    古人不可见,古物亦无几。
    今朝双眼明,乃识汉时洗。
    规模简而质,仿佛古君子。
    年深土销蚀,薄处仅如纸。
    篆名可意逆,依衡辨双鲤。
    传宝今几代,是阅人多矣。
    我生颇好古,摩挲不能已。
    悠然起遐思,俗物一何鄙。
  • 2
    [宋]
    我读柳侯诗,不见虾蟆篇。
    所亡谅非一,抚卷为慨然。
    不应流落人,吟咏亦不前。
    问尔胸中奇,何以能弃捐。
    汤汤柳之水,渔无鲂与鱣。
    背脊得虾蟆,樽俎荐春鲜。
    莫言形貌恶,素蛾与婵娟。
    柳侯比豢豹,赖以韩诗传。
    如闻大吕方,乃无黄锺圆。
    问之州鸠氏,政令恐不宣。
    我尝求元唱,其深在九渊。
    侯诗虾蟆美,人人垂馋涎。
    虾蟆窃自惧,子孙将不延。
    柰此文字何,偷攘付蜿蜒。
    蜿蜒与虾蟆,腥介每相怜。
    遂令连璧孤,不知今几年。

  • 3
    [宋]
    允文元佑词臣轼,劲节名章世无敌。
    御前曾赐紫薇诗,袖里骊珠光的烁。
    小臣谬直白玉堂,也纡皇眷摛云章。
    云章元是七德舞,字字笔法超钟王。
    两朝相望九十祀,长庆集中偏属意。
    咸池日照草木光,天门龙跃鱼虾悸。
    我皇英锐真太宗,文武神圣功德隆。
    黄钺指期擒颉利,捷书先献大安宫。
    元和学士白居易,臣非其才私有志。
    愿随班贺四海清,续唐之歌夸万世。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