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泥行终日至晡始抵中桥六绝》

到得中桥一径斜,岸傍沽酒两三家。
长年醉卧桑阴下,鼓吹犹烦两岸蛙。
作品赏析
这首诗《到得中桥一径斜,岸傍沽酒两三家。长年醉卧桑阴下,鼓吹犹烦两岸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图景。 首句“到得中桥一径斜”,诗人轻笔点染中桥的景致,中桥位于何处?小径怎样倾斜?由这两句的描写,使人似乎看到一个“醉里挑灯看剑”的诗人,手握酒杯,步履不稳地走过中桥,桥身稍偏,便沿着小径向村里走去。这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迷人的诗的境界。 次句“岸傍沽酒两三家”,“沽酒”二字,说明诗人已经进入山村。这里两岸只隔着几家酒店,便于醉中乘兴小饮。三四两句紧接上二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夜晚景色:那在树荫下乘月饮酒的农民,已进入了梦境,而两岸的蛙声却像在欢歌一派乐土景象。 “长年醉卧桑阴下”的“长年”,是一个富有特征性的叠字,它不仅表现了农民醉卧时间之长,而且暗示他在醉乡中度过日日夜夜。这样,就把他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鼓吹犹烦两岸蛙”一句,则以写蛙声来反衬醉乡中的静寂,进一步渲染出这个农民淳朴、宽厚和与世无争的性格。 这首诗的意境和情趣,是颇有魅力的。它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以及和平恬静的生活气氛,流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中醉卧桑阴下的农民和欢鸣的蛙声,也富有亲切感。尤其是三、四两句,虽然写的是蛙声,但却是那么和谐悦耳,这与诗人在战乱年代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因而这首诗所展示的意境和情感,确实使人感到一股田园牧歌式的清新的、柔和的风,缓缓吹来。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颇有特色。它不事雕琢,信口而成,却能不落俗套,自成格调。诗中那醉卧桑阴下的农民和欢鸣的蛙声构成的优美画面,以及它所包含的田家情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年醉卧”和“鼓吹犹烦”等词语的点染而构成的。这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韵味无穷。 此外,这首诗在结构上也别具一格。三四句与一二句在内容上似乎不相连属;醉卧、醉醒、桑阴、蛙声等等,又都是写诗人行路所见的一些农村晚景。然而诗人却把它们巧妙地融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历历在目的醉眠图。这不仅是由于诗人捕捉住了乡村夏夜特有的气氛和声音,而且更由于诗人信手拈来,自然浑成,构成一种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这首小诗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诗词关键字: 鼓吹 两岸
相关诗词
  • 1
    [宋]
    十里游山兴尽回,重留车骑款郊扉。
    中桥驾石临清港,危榭开轩挹翠微。
    夹道松风吹酒面,满庭花气袭人衣。
    殷勤更谢华亭鹤,引吭高声送我归。
  • 2
    [唐]
    斜拂中桥远映楼,翠光骀荡晓烟收。
    洛阳才子多情思,横把金鞭约马头。
    高出营门远出墙,朱阑门闭绿成行。
    将军宴罢东风急,闲衬旌旗簇画堂。
    彭泽先生酒满船,五株栽向九江边。
    长条细叶无穷尽,管领春风不计年。
    炀帝东游意绪多,宫娃眉翠两相和。
    一声水调春风暮,千里交阴锁汴河。
    缠绕春情卒未休,秦娥萧史两相求。
    玉句阑内朱帘卷,瑟瑟丝笼十二楼。
  • 3
    [唐]
    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
    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
    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