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台》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给人一种自由、恬静,同时又充满豁达、开阔的感觉。诗中的语言流畅,意象生动,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首句“蜡屐恣幽寻”,以“蜡屐”这一意象引出诗人寻幽探胜的心情。“蜡屐”是古代一种涂蜡的木屐,常被用作山行野游的用具,这里象征着诗人追求自然、自由的心境。而“恣幽寻”则表达了诗人尽情寻找、享受幽静之美的情态。
次句“未能得其要”,表达了诗人虽然尽力寻找,但却未能完全领略到大自然奥妙的遗憾。这也为下文的“登临一放目”作了铺垫。
最后两句“登临一放目,千峰供俎豆”则展现了诗人登高远眺,眼前千峰竞秀的景象。“放目”二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远望的姿态,而“千峰供俎豆”则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千山万峰比作宴席上的佳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赞美和敬畏。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生动,语言流畅自然,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
创作背景
**《山台》是宋朝诗人李吕的诗作,其创作背景可能涉及到诗人对于自然风景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山台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同时,诗中也可能寓含了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生平经历等进行推断,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相关诗词
-
初日照台上,兴来成独游。
天高宿雾尽,木落空山秋。
晓色侵残鬓,新寒上故裘。
吴门隔烟水,怅望空悠悠。
-
丞相当时植,幽襟对此开。
人知舟楫器,天假栋梁材。
错落龙鳞出,褵褷鹤翅回。
重阴罗武库,细响静山台。
得地公堂里,移根涧水隈。
吴臣梦寐远,秦岳岁年摧。
转觉飞缨缪,何因继组来。
几寻珠履迹,愿比角弓培。
柏悦犹依社,星高久照台。
后凋应共操,无复问良媒。
-
,纷纷红紫簇虚檐。
山光不肯饶春色,故向花间出数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