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元董赴廷试》
江夏无双最擅名,君家群从总能文。 丹枝只为一门种,黄卷仍收再世勋。 天上鸳鸿方接武,眼前驽蹇漫成群。 蜀军自昔锋尤选,一战凭君静楚氛。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且充满赞美之情的诗。诗中的主角被高度赞扬为其家族中最出色的人物,不仅因其文采斐然,更因其功勋卓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
首联“江夏无双最擅名,君家群从总能文。”诗人开篇即点明主角的独一无二和出众才华,以“江夏无双”来赞扬他的独一无二,以“君家群从总能文”来强调他家族的文采斐然。
颔联“丹枝只为一门种,黄卷仍收再世勋。”进一步赞美主角的家族和他个人的成就。“丹枝”意指高贵的血统,“只为一门种”强调了他的独特性。而“黄卷仍收再世勋”则赞扬他的功勋卓著,足以载入史册。
颈联“天上鸳鸿方接武,眼前驽蹇漫成群。”诗人以天上的鸳鸿比喻主角的出类拔萃,而“眼前驽蹇漫成群”则用以形容其他的人虽然众多,但与他相比却显得平庸。
尾联“蜀军自昔锋尤选,一战凭君静楚氛。”最后,诗人以历史典故来强调主角的英雄气概和威武。“蜀军自昔锋尤选”是对主角英勇善战的赞美,而“一战凭君静楚氛”则是期待他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平定战乱,带给国家和平。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赞美之情,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将主角的形象塑造得高大威猛,英勇善战,文采斐然,同时又展现了他对家族和国家的深深眷恋和期待。
|
创作背景
《送黄元董赴廷试》是宋朝诗人李吕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科举考试:宋朝时期,科举考试是国家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参加科举考试是许多读书人的重要人生事件。黄元董作为一位读书人,参加廷试是他人生中的重要一步,这也可能是李吕写此诗的主要原因。
2. 友情送别:诗歌标题中的“送”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李吕与黄元董可能是朋友或者同窗,黄元董即将赴京参加廷试,李吕写诗为他送行,表达对他的祝愿和鼓励。
3. 社会背景:宋朝时期,虽然科举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但读书人要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并非易事。因此,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读书人的艰辛和追求功名的渴望。
综上所述,《送黄元董赴廷试》的创作背景可能是李吕为即将参加廷试的朋友黄元董送别,表达对他的祝愿和鼓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读书人的艰辛和追求功名的渴望。
相关诗词
-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
难!
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
瞒!
瞒!
-
今日山头云欲举。
青蛟素凤移时舞。
行到石桥闻细雨。
听还住。
风吹却过溪西去。
我欲寻诗宽久旅。
桃花落尽春无所。
渺渺篮舆穿翠楚。
悠然处。
高林忽送黄鹂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