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月送人》
一湖春绿染初成,柳色东风二月晴。 燕子来时人却别,梨花虽好负清明。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充满了浓郁的惜别之情。首句“一湖春绿染初成”,用浓郁的色彩描绘了春天湖水的景色,绿色的湖水染遍了整个湖面,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次句“柳色东风二月晴”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气象,柳树的颜色在东风中摇曳,二月的晴天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然而,后两句“燕子来时人却别,梨花虽好负清明”却带上了离别的悲情。燕子的到来本应是春天的喜讯,但诗人却在此时与人分别,增添了诗人的离别之痛。最后一句“梨花虽好负清明”,梨花虽然美丽,但是因为离别的悲哀,使诗人无法欣赏到清明的美景。
整首诗色彩鲜明,情感转折丰富,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后两句却带上了离别的悲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的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通过春天的景色寄托了离别的哀思。
|
创作背景
**《春月送人》是宋朝诗人周端臣的一首佳作**。在解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春季的时节背景**:诗题为《春月送人》,首先提到了“春月”,这指的是春天的月份,春天常常与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相联系,但在诗中,很可能与离别之情形成对比,以春天的美景反衬离别的伤感。
2. **送别的情境背景**:诗中的“送人”指出了送别的场景。送别常常与悲伤、不舍的情感相联系,诗人可能在春季的某个月份里,与友人或亲人离别,心境颇为感伤。
3. **周端臣的个人背景**:周端臣作为宋朝的诗人,他的诗歌往往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宋朝时期,文人骚客常常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送别诗在宋代文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可能也为周端臣创作此诗提供了背景。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推断,《春月送人》这首诗是周端臣在春天的某个月份,面对与友人或亲人的离别情境,心怀感伤而创作的。诗歌中可能运用了春天的元素与离别的情感形成对比,展现出诗人对离别的深深不舍。
相关诗词
-
花径不曾扫,蓬户为君开。
元戎小队,清晓佳客与同来。
我为衰迟多病,且恁浇花艺药,随分葺池台。
多谢故人意,迂访白云隈。
暮春月,修禊事,会兰斋。
一觞一咏,何愧当日畅幽怀。
况是茂林修竹,映带清流湍激,山色碧崔嵬。
勿复叹陈迹,且为醉金杯。
-
-
蜀山西南千万重,仙经最说青城峰。
青城嶔岑倚空碧,远压峨嵋吞剑壁。
锦屏云起易成霞,玉洞花明不知夕。
星台二妙逐王师,阮瑀军书王粲诗。
日落猿声连玉笛,晴来山翠傍旌旗。
绿萝春月营门近,知君对酒遥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