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后一日偕翁宾暘张敬之江楼中分韵得台字》
一笑江楼把酒杯,阑干倚遍重徘徊。 风生别浦潮回去,云暗前山雨过来。 秋冷丹枫先叶堕,节迟黄菊未花开。 凭高引领还兴感,昨日谁登风戯马台。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诗,给人以深沉、忧郁的感觉。诗人以江楼把酒、倚阑徘徊的场景开篇,透露出他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颔联“风生别浦潮回去,云暗前山雨过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潮涨潮落,云遮山前,象征着生活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两句诗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自然观察力和感受力,以自然的景象反映出他内心的情绪波动。
颈联“秋冷丹枫先叶堕,节迟黄菊未花开”则进一步以秋天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冷寂与落寞。红叶落地,黄菊未开,一片萧瑟之景,诗人的孤独与苦闷情绪愈发浓厚。
尾联“凭高引领还兴感,昨日谁登风戯马台”中,诗人凭高远望,不禁感慨万千,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他以问句结尾,昨日谁曾登上风戏马台,既是对过往的回忆,也是对现实的无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孤独与苦闷。
整首诗情景交融,以自然景象映衬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敏锐的情感捕捉能力。
|
创作背景
《重阳后一日偕翁宾暘张敬之江楼中分韵得台字》是宋代诗人周端臣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重阳节后一日:诗题明确指出了创作的时间是重阳节后一日,这个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常是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描绘了人们在节日里的活动、感受和对自然的赞美。
2. 与友人一同登江楼:诗人在重阳节后一日与友人翁宾暘、张敬之一同登上江楼,欣赏江景,分韵作诗,这是一种典型的文人雅集活动,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3. 分韵作诗:分韵作诗是古代文人的一种诗歌创作游戏,每人分得一个韵脚,然后按照这个韵脚作诗。这首诗的韵脚是“台”,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这个韵脚。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重阳节后一日与友人一同登江楼,分韵作诗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相关诗词
-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淼茫 同:渺)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
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万里江西水,孤舟何处归。
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
唯有衡阳雁,年年来去飞。
-
尽看山南景,忽思山北游。
屐过云亦动,琴罢月空流。
世上无非热,林间一似秋。
虽然乍相识,别去也能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