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满江红·且转桐阴》

日转桐阴,正玉燕、飞来夏屋。
帘幕映,海留红艳,麝重兰馥。
风采传闻瞻瑞节,婉谋曾是回钧轴。
卷秦淮、吹入酒杯中,波翻绿。


丹诏下,公归速。
看日奏,三千牍。
想春迷柳院,夜分莲烛。
清暑声寒苍玉佩,月娥笑捧长生箓。
问瑶池、阿母手栽花,何年熟。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充满了对自然、生活和人物的赞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的景象,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句“日转桐阴,正玉燕、飞来夏屋。”描绘了夏日的景象,阳光透过桐树的阴影洒在地上,玉燕飞来夏日的房屋。这一景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感受到夏天的热烈和美好。 接着,“帘幕映,海留红艳,麝重兰馥。”描绘了帘幕上映出了海边的红艳景色,麝香和兰花的香气交织在一起。这一景象充满了色彩和香气,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风采传闻瞻瑞节,婉谋曾是回钧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物的赞美,传闻中的人物风采翩翩,婉转的谋略曾经挽回了危局。这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卷秦淮、吹入酒杯中,波翻绿。”这句描绘了秦淮河的美景,以及人们饮酒作乐的场景,波浪翻滚,绿意盎然。这一景象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惬意和舒适。 下阕“丹诏下,公归速。看日奏,三千牍。”描述了公务繁忙的场景,诏书下达,公务繁多,每日要处理大量的文件。这一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公务的勤勉和尽职。 “想春迷柳院,夜分莲烛。”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柳院和夜晚莲烛的思念,让人感受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回忆。 “清暑声寒苍玉佩,月娥笑捧长生箓。”这两句描绘了清凉的夏日和月宫仙女的美好形象,让人感到清凉和惬意。 最后,“问瑶池、阿母手栽花,何年熟。”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瑶池和阿母手栽花的向往和疑问,让人感到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生活和人物的赞美,描绘了美好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公务的勤勉和尽职,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创作背景
《满江红·且转桐阴》是宋朝石孝友的词作。这首词通过描写秋日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之情。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社会环境:宋朝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命运多舛,这种时代背景可能对作者的心境产生了影响,从而在词作中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 2. 个人经历:石孝友本人可能在生活中遭遇了一些不幸或困境,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这种情感在词作中得到了体现。 综上所述,《满江红·且转桐阴》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词作的情感基础和表达内涵。
诗词关键字: 栽花 帘幕 瑶池
相关诗词
  • 1
    [宋]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 2
    [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3
    [宋]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