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我种三榆,近在亭之左。 西日待隐蔽,阴成客能坐。 七年长渐高,密叶已交锁。 生钱闻可食,贫者当果蓏。 其一忽憔悴,啮腹缘蚁蜾。 持斧欲伐之,材未中船舵。 藤蔓方附丽,不伐亦自可。 古人无弃物,守圃常用跛。 |
|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种植的榆树,以及其对榆树生长、用途和命运的关注。通过描绘榆树的生长过程,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借物喻人,表现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开篇“始我种三榆,近在亭之左”,简单明了地交代了诗人种植了三棵榆树,位置在亭子的左侧。接着“西日待隐蔽,阴成客能坐”,描述了榆树逐渐长大,成荫后可供行人休息,表现了诗人对榆树生长的期待和欣喜。 “七年长渐高,密叶已交锁”一句,通过“七年”的时间跨度,展现了榆树的成长过程,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敏感和关注。“生钱闻可食,贫者当果蓏”,则说明了榆树的实用价值,可以作为贫困人家的食物来源。 接着,诗歌描写了其中一棵榆树遭受虫害的情境,“其一忽憔悴,啮腹缘蚁蜾”。诗人用“忽”字表现了虫害的突然和严重,同时通过“啮腹”的细节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榆树受到的危害。 面对遭受虫害的榆树,诗人产生了砍伐的想法,“持斧欲伐之,材未中船舵”,但又觉得可惜,因为榆树已经长得很大,“藤蔓方附丽,不伐亦自可”。最终,诗人决定留下这棵榆树,认为它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诗歌结尾“古人无弃物,守圃常用跛”,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诗人对万物的珍视和利用,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以榆树为线索,通过描绘榆树的生长、用途和命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诗歌语言简练生动,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