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榆》

始我种三榆,近在亭之左。
西日待隐蔽,阴成客能坐。
七年长渐高,密叶已交锁。
生钱闻可食,贫者当果蓏。
其一忽憔悴,啮腹缘蚁蜾。
持斧欲伐之,材未中船舵。
藤蔓方附丽,不伐亦自可。
古人无弃物,守圃常用跛。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种植的榆树,以及其对榆树生长、用途和命运的关注。通过描绘榆树的生长过程,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借物喻人,表现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开篇“始我种三榆,近在亭之左”,简单明了地交代了诗人种植了三棵榆树,位置在亭子的左侧。接着“西日待隐蔽,阴成客能坐”,描述了榆树逐渐长大,成荫后可供行人休息,表现了诗人对榆树生长的期待和欣喜。 “七年长渐高,密叶已交锁”一句,通过“七年”的时间跨度,展现了榆树的成长过程,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敏感和关注。“生钱闻可食,贫者当果蓏”,则说明了榆树的实用价值,可以作为贫困人家的食物来源。 接着,诗歌描写了其中一棵榆树遭受虫害的情境,“其一忽憔悴,啮腹缘蚁蜾”。诗人用“忽”字表现了虫害的突然和严重,同时通过“啮腹”的细节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榆树受到的危害。 面对遭受虫害的榆树,诗人产生了砍伐的想法,“持斧欲伐之,材未中船舵”,但又觉得可惜,因为榆树已经长得很大,“藤蔓方附丽,不伐亦自可”。最终,诗人决定留下这棵榆树,认为它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诗歌结尾“古人无弃物,守圃常用跛”,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诗人对万物的珍视和利用,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以榆树为线索,通过描绘榆树的生长、用途和命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诗歌语言简练生动,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吴宽的《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对于榆树的种植、观察和感受有关。诗人种下了三棵榆树,在观察它们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诗歌描述了榆树的种植位置、它们的生长情况,以及榆树所受到的虫害和诗人的处置方式。同时,诗人也借榆树的生长和遭遇,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万物的关怀。
诗词关键字: 船舵 弃物 附丽
相关诗词
  • 1
    [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2
    [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3
    [清]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