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前韵言怀》
庄叟所原龟曳泥,正平止从屠沽儿。 了知声利昏酣者,一一痴骨包妍皮。 江湖我虽吏隐去,仰视二子终愧之。 逝将归种二顷秫,又欲深凿六亩池。 目寄飞鸿百念息,付渠夸世与钓奇。 山翁溪友结三益,长年直钩时一持。 灌园之隙课阿买,分题细和陶翁诗。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表达隐逸情趣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庄叟、正平等人的生活,表现了对于声色利禄的淡漠和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
首句“庄叟所原龟曳泥”引用了庄子的典故,庄子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泥中拖着尾巴生活,寓意着对繁华世界的疏离。“正平止从屠沽儿”则是指正平跟随着屠夫和卖酒的人生活,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平凡生活的倾向。
接着,“了知声利昏酣者,一一痴骨包妍皮。”诗人明确表示,那些沉迷于声色利禄的人,虽然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内心却是痴迷不悟。
“江湖我虽吏隐去,仰视二子终愧之。”诗人虽然已经在江湖中隐居,但对庄叟和正平的生活方式仍然感到愧疚,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他们的境界。
“逝将归种二顷秫,又欲深凿六亩池。”诗人表示要回归田园生活,种植庄稼,挖掘池塘,进一步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目寄飞鸿百念息,付渠夸世与钓奇。”诗人将目光投向飞翔的鸿雁,寄托着自己的思念,表示要将世俗的夸耀和奇特的事情都交给渠道,自己不再过问。
“山翁溪友结三益,长年直钩时一持。”诗人与山中的老翁、溪流边的朋友结为好友,常年手持直钩垂钓,享受着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安逸。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对于声色利禄的淡漠,以及对于庄叟、正平等人生活方式的赞赏。
|
创作背景
《次前韵言怀》是宋朝诗人陈造的一首诗。创作背景可能涉及到诗人当时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情感。具体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环境:宋朝时期,虽然经济文化繁荣,但社会也充满了动荡和不安定因素。诗人可能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所感慨,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2. 个人经历:陈造本人可能在生活中遭遇了一些困境或挫折,这首诗可能是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一种抒发和表达。
3. 对自然的感受:诗歌中往往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感受,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综上所述,《次前韵言怀》的创作背景可能涉及到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和自然感受等多方面因素,具体创作背景需要根据诗歌内容和相关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关诗词
-
南国号多士,几人洙泗风。
英材自入彀,坏阵不劳攻。
文缛山藏豹,飞高弋慕鸿。
蚩妍归品藻,得失付虚空。
考行先推本,登贤旋奏公。
期君缓归辔,一醉鹿鸣中。
-
老去在家同出家,《楞伽》四卷即生涯。
粗诗怪我心犹壮,细字怜君眼未花。
霜落初惊衾簟冷,酒酣犹喜笑言哗。
归心知有三秋恨,莫学匆匆下坂车。
门前溪水似渔家,流浪江湖归未涯。
邂逅高人来说法,支离枯木旋开花。
诸生试罢书如积,剧县归时论正哗。
安得骑鲸従李白,试看牛女转云车。
渴醪能使客忘家,屈指归期已有涯。
鱼化昨宵惊细雨,鹿鸣他日饮寒花。
已谙江上肴蔬薄,莫笑衙前鼓笛哗。
太守况兼乡曲旧,会须投辖止行车。
-
经春闭户。
人不思量处。
蓦地花神通一路。
留得神仙肯住。
相欢忘却无家。
对花细引流霞。
此日诗来肠断,望君东海西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