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
往在秦淮问六朝,江楼只有女吹箫。 昭阳太极无行路,岁岁鹅黄土柳条。 |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秦淮河畔的景象,并通过对六朝历史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繁华已逝的感慨。
首句“往在秦淮问六朝”,以秦淮为切入点,引出了对六朝历史的追思。秦淮河曾是六朝时期繁华之地,如今却已成为历史遗迹。诗人在此用“问”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疑惑和感慨。
次句“江楼只有女吹箫”,进一步描绘了秦淮河畔的江楼景象。诗人用“只有”二字,强调了眼前的萧条与冷落,与六朝时期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女吹箫的描写,则增添了一丝哀婉之情。
第三句“昭阳太极无行路”,运用了典故,表达了历史的无情。昭阳殿和太极殿曾是六朝皇室的象征,如今却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片荒凉。诗人用“无行路”三字,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残酷。
结句“岁岁鹅黄土柳条”,以景结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鹅黄色的土柳条岁岁依旧,而历史却已发生沧桑巨变。这种对比,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哀伤。
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对秦淮河畔景象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已逝的感慨,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生活的现实。
|
创作背景
《秦淮》这首诗是宋朝诗人张榘创作的,其背景与秦淮河有关。秦淮河,古称“南京内河”,流经南京城,是南京的重要水系和历史文化象征。在历史上,秦淮河曾是繁华的商业和娱乐中心,两岸风光秀丽,夜幕降临时更是灯火辉煌,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
张榘在创作《秦淮》时,可能受到了秦淮河美景的启发,通过诗歌表现了对秦淮河风光的赞美和感慨。同时,诗歌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以上仅是简要分析,如需了解更多创作背景,可以查阅与诗歌相关的文献资料。
相关诗词
-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相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