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九枝初拆御袍红,艳质煌煌日正中。 曾对集英瞻衮冕,孤臣洒泪立东风。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富丽堂皇、色彩斑斓的场景,但又透露出一种孤独、失落的情感。首句“九枝初拆御袍红”,通过“九枝”形象地描绘了御袍上繁复的装饰,而“初拆”则表现了这件华美的御袍刚被穿上的身姿,进一步凸显了其鲜艳夺目的红色。这种强烈的色彩感,使得诗歌开篇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句“艳质煌煌日正中”,则通过“艳质煌煌”来形容御袍的华美,同时“日正中”暗示了这是一个庄重且神圣的时刻,可能是一场重大的宫廷仪式。
然而,第三句“曾对集英瞻衮冕”却透露出一种过去式的情感。这里的“曾对”暗示着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一句“孤臣洒泪立东风”,这里的“孤臣”显然是指诗人自己,“洒泪”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失落。“立东风”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风中孤独站立的场景。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件华美的御袍,展现了宫廷的庄严与神圣,但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诗人巧妙地通过御袍这一物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的意象与内涵。
|
创作背景
**《牡丹》是宋朝诗人舒岳祥的一首佳作**。他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的心境密切相关。在宋朝,文人雅士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人生以及社会的感慨和思考。牡丹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自然成为了诗人们描绘和咏叹的对象。
而舒岳祥在创作此诗时,可能正逢春天,牡丹盛开,他被牡丹的美丽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同时,诗歌也可能寓含了舒岳祥对当时社会风貌或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或感慨,通过描绘牡丹的形态和气质,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牡丹》的创作背景是结合了自然景色、文化传统和个人情感的综合体现**。
相关诗词
-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
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