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府口》
建邺重东南,爰从吴晋后。 镇戍分淮江,心腹运臂肘。 我舟历阳岸,烟外见钟阜。 问名良宾实,南渡此其口。 龙蟠虎踞地,永藉藩篱守。 六朝或易之,戎马辄腾蹂。 铁山引济师,竟致凶渠走。 扼吭傥得要,制敌果何有。 设险务究本,不独计山薮。 任吏所宜择,抚民所宜厚。 孤生恤纬意,南望凝伫久。 深愧行歌人,招邀话佳酒。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描绘建邺(今南京)地形险要、历史变迁和政治重要性的诗。诗人以深邃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表现了建邺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特征,以及他对这个城市的深深关怀。
首句“建邺重东南”表现了建邺在东南地区的重要地位。接着,“爰从吴晋后”一句,概括了建邺自吴晋以来的历史沿革。诗人通过“镇戍分淮江,心腹运臂肘”生动地描绘了建邺的地理位置和军事重要性。
然后,诗人以自己的视角和经历,“我舟历阳岸,烟外见钟阜”,进一步展现了建邺的自然景色和地理特征。并通过对建邺历史的回顾,“六朝或易之,戎马辄腾蹂”,表现了建邺历史的动荡和战争的残酷。
接着,诗人通过赞美铁山引济的军队,表现了建邺人民的英勇和坚韧。“扼吭傥得要,制敌果何有”,强调了建邺地势的险要,如果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防守,就能抵挡住敌人的进攻。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出了对建邺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期望,“设险务究本,不独计山薮。任吏所宜择,抚民所宜厚”,认为设置险阻、选择贤能的官员、厚待百姓都是保持建邺繁荣稳定的关键。
最后,“孤生恤纬意,南望凝伫久。深愧行歌人,招邀话佳酒。”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建邺深深的关怀和期待,同时也展现了对生活的深深感慨。
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对建邺的描绘和历史回顾,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城市的热爱和期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素养和人文关怀。
|
创作背景
陈造的《泊府口》是一首描绘建康城(今南京)东南景色及城市重要地位的诗,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社会安危的忧虑。其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建康城位于东南地区,曾是吴国和晋国的后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诗人通过对建康城的描绘,展现了其丰富的地理和历史知识。
2. 军事要地与国家安全:建康城靠近淮河和长江,是军事要地,对于国家的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诗人强调建康的重要性,反映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3. 诗人的个人情感:陈造通过对家乡建康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社会动荡和国家安危的忧虑。
综上所述,陈造的《泊府口》创作背景涉及到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军事要地、国家安全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
相关诗词
-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五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