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日访蔡比部作》
中郎身寄白云司,户近青山秋早知。 树下闻琴蝉噪后,花间倒屣客来时。 迢迢榆汉双星待,冉冉萝阴满径垂。 行乐渐宜清夜永,从君秉烛向南皮。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歌充满了清雅的氛围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秋天宁静、雅致的生活图景。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生活的美好和多彩,带有浓厚的诗意和生活情趣。
首联“中郎身寄白云司,户近青山秋早知。”中,诗人以“中郎”称呼友人,表现了亲切和尊重的感情。“身寄白云司”描绘了友人住所的环境优美,地处高处,周围环绕着白云。“户近青山秋早知”一句则表达了秋天的到来,以“青山”和“秋”两个意象,展现了秋天的宁静和肃穆。
颔联“树下闻琴蝉噪后,花间倒屣客来时。”则以树下的琴声和花间的客人为意象,描绘了秋天的生活场景。琴声与蝉噪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感,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活力。而花间倒屣迎接客人,则表现了诗人的热情和好客。
颈联“迢迢榆汉双星待,冉冉萝阴满径垂。”中,诗人以“榆汉双星”形容友人的期待和等待,展现了深厚的情谊。同时,“冉冉萝阴满径垂”一句则描绘了道路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秋天的氛围。
尾联“行乐渐宜清夜永,从君秉烛向南皮。”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愿望。夜晚渐深,诗人希望与友人一起秉烛夜游,向南皮方向前行,享受宁静的夜晚和美好的时光。
整首诗歌意境优美,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生活的美好。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宁静、雅致和生活的多彩。同时,诗歌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尊重和深厚的情谊,使整首诗歌更加感人动人。
|
创作背景
《七月六日访蔡比部作》是明朝文学家皇甫汸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访问友人: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日子里访问了他的朋友蔡比部。这次访问可能是出于社交目的,也可能是为了寻求心灵交流或寻求创作灵感。
2. 自然景色:诗人在访问途中,看到了秋天的景色,包括落叶、黄花等。这些景象引起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3. 人生感慨:诗人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产生了感慨。这种感慨在诗歌中得到了体现,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综上所述,《七月六日访蔡比部作》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访问友人、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慨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促成了这首诗歌的诞生。
相关诗词
-
金鹅山中客,来到扬州市。
买药床头一破颜,撇然便有上天意。
日月高挂玄关深,金膏切淬肌骨异。
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
浩浩流珠走百关,绵若存有深致。
种玉不耕山外非内粹。
凿儒关决文泉彰,风雅因君不复坠。
光不外照刃不磨,回避人间恶富贵。
三日四日五六日,盘礴化元搜万类。
昼饮兴酣陶天和,夜话造微精魅。
示我插血不死方,赏我风格不肥腻。
肉眼不识天上书,小儒安敢窥奥秘。
昆仑路隔西北天,三山后浮不著地。
君到头来忆我时,金简为吾镌一字。
-
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
以大愿力出世间,示梵王身宣正法。
三十六旬有六日,惟有此日最吉祥。
稽首殷勤一瓣香,万岁千秋为寿考。
-
万里银潢贯紫虚,桥边螭辔待星姝。
年年巧若从人乞,未省灵恩遍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