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胡邦衡庭前四菊茂其因赋二绝》
挥毫曾对沈郎花,好事今同元亮家。 看即槐庭满桃李,霜枝留与野人夸。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给人一种雅致、恬静的感觉,充满了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挥毫曾对沈郎花”,以“挥毫”对“沈郎花”,形成了雅致的画面,展示了诗人在花前挥毫泼墨的场景,颇具文人风雅。其中,“沈郎花”可能指梅花,因沈约曾写有《咏梅》诗,故以“沈郎花”借代。
次句“好事今同元亮家”,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字元亮,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和辞赋家,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职位,后辞官归隐。此处诗人以“好事今同元亮家”来表达自己与陶渊明一样,有着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有归隐之心。
末两句“看即槐庭满桃李,霜枝留与野人夸”,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理想的田园生活景象。其中,“槐庭满桃李”形象地描绘了庭院里满是槐树、桃树、李树的景象,给人一种繁花似锦、果实累累的感觉,展示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富饶。而“霜枝留与野人夸”则以一种谦逊又自豪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田园生活的赞美和自豪。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文人雅趣和自然田园生活为主题,通过借用典故和生动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归隐的心态。诗词雅致、意境深远,给人一种恬静、美好的感觉。
|
创作背景
《访胡邦衡庭前四菊茂其因赋二绝》是宋朝文人周必大的一首诗。胡邦衡即胡铨,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抗战派官员,曾因反对和议而被贬谪。周必大去拜访他时,看到他庭院前的四株菊花茂盛,因此赋诗二首。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表达对胡铨的敬仰和慰问:周必大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胡铨这位有节气、有才华的官员的敬仰和慰问。
2. 以菊喻人:菊花历来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周必大通过描绘菊花的茂盛,隐喻胡铨虽然遭受贬谪,但精神依然坚韧不屈。
3. 寄寓自己的情感:周必大也可能通过这首诗,寄寓自己对于时政的不满和对于忠诚耿直官员的同情和支持。
以上只是根据诗歌内容和历史背景进行的推测,具体创作背景可能还需要考虑周必大的个人经历和心境等因素。
相关诗词
-
倾城误人身,嗟哉难具陈。
请君试侧耳,听妾歌其因。
妾初未笄学新妆,肌理玉雪眉黛长。
融恰窈袅销金裳,态浓意远夺目光。
当时见者心为狂,共谓绝代惊非常。
拟思昭阳奉君王,三千宠爱一身当。
宁知事大缪,嫁作荡子妇。
空闺独宿度芳华,蓬首乱鬓颜色朽。
四海十年不相闻,一朝归来新閒旧。
新閒旧,妾何有,摈妾不使侍箕箒。
佳人多命薄,是事君信否。
倾城误人身,古来唯有李夫人。
延年作歌帝所珍,貯之金屋荐华茵。
宠光杂遝疏弟昆,将
-
清彻性空水,圆明净智身。
个中不洗体,直下了无尘。
有成佛,有降神。
有彼岸,有迷律。
哆哆和和此其始,胶胶缀缀此其因。
底时节,释迦文,恶水蓦头浇莫嗔。
何须念彼观音力,自然还著於本人。
-
古人有战伐,诛暴以安民。
今人尚杀戮,无问豺与麟。
滥官舞国法,致乱有其因。
何为昧自反,一体含怒瞋。
斩艾若草芥,虏掠无涯津。
况乃多横敛,殃祸动辄臻。
人情各畏死,谁能坐捐身。
所以生念虑,啸聚依荆榛。
暴寡惮强梁,官政惟因循。
将帅各有心,邈若越与秦。
迁延相顾望,退托文移频。
坐食挫戎机,养虺交蛇鳞。
遂令耕桑子,尽化为顽嚚。
大权付非类,重以贻笑颦。
鼠璞方取贵,和璧非所珍。
但恐胥及溺,是用怀悲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