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彦博归自剑阳其家梅已半落作诗见示因次其韵》

为问春从何处归,晚村灯雨细丝丝。
从来漏泄冤许柳,点检分明是此枝。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韵味的诗歌,让人深思春天的归去,以及生命的更迭。诗的主题围绕着春天的归去,以及晚村灯雨中的柳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首句“为问春从何处归”展示了诗人对春天归去的疑惑和追寻。这一句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季节更替的普遍感知,还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次句“晚村灯雨细丝丝”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诗意的乡村夜景图。灯火阑珊的村庄,细雨绵绵,给人一种宁静,充满哲理的感觉。 末两句“从来漏泄冤许柳,点检分明是此枝”则表达了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的独特理解。诗人通过柳树的形象,表达了生命虽然经历了风霜雨雪,但仍然坚韧不屈,绽放出独特的美丽的主题。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韵味,通过对春天归去、晚村灯雨和柳树的描绘,展示了生命的韵律和美丽,让人深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诗人的才情和智慧也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彦博归自剑阳其家梅已半落作诗见示因次其韵》是宋朝诗人李流谦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题目和诗歌内容中推断出来。题目中的“彦博”应该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剑阳”则是一个地名。诗人描述了朋友从剑阳归来后,家中的梅花已经半落,朋友因此作诗示人,诗人则根据朋友的诗作了这首和诗。 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事物更迭的感慨,同时也借梅花寄托了对友情、家乡等情感的抒发。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应该是基于诗人与朋友的交流、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以及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诗词关键字: 漏泄
相关诗词
  • 1
    [先秦]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2
    [唐]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
    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赢。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
  • 3
    [唐]
    滥得进士名,才用苦不长。
    性癖艺亦独,十年作诗章。
    六义虽粗成,名字犹未扬。
    将军俯招引,遣脱儒衣裳。
    常恐虚受恩,不惯把刀枪。
    又无远筹略,坐使虏灭亡。
    昨来发兵师,各各赴战场。
    顾我同老弱,不得随戎行。
    丈夫生世间,职分贵所当。
    从军不出门,岂异病在床。
    谁不恋其家,其家无风霜。
    鹰鹘念搏击,岂贵食满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