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麦后栽补桑柘至田家憩息》
桑柘疏时补,篁茅密处删。 水边黄叶路,雨外夕阳山。 一鸟自啼足,两牛相对闲。 山翁留壁记,子丑话时艰。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描写农家生活和山村景色的诗。首联“桑柘疏时补,篁茅密处删”描绘了农人在稀疏的桑树下修补篱笆,同时在茅屋密集的地方进行整理。这一景象展示了农家的日常劳作和对生活环境的打理。
颔联“水边黄叶路,雨外夕阳山”则进一步将视线扩大,描绘了水边的黄叶和雨后的夕阳山,给人一种宁静而稍带忧郁的美感。
颈联“一鸟自啼足,两牛相对闲”生动描绘了自然的和谐,鸟儿的自啼和两头闲牛的相对,形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
尾联“山翁留壁记,子丑话时艰”通过山翁在壁上留下的记载,讲述了农人们面对时艰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农家的坚韧和毅力。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坚韧的农家生活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向往。
|
创作背景
《种麦后栽补桑柘至田家憩息》是宋朝诗人舒岳祥的一首诗。这首诗描述了他在农村种麦、栽桑、补柘等农事活动后的休息场景。通过此诗,舒岳祥表达了对农家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展现出他对自然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作者对农家生活的体验:舒岳祥可能亲自参与了农家的种麦、栽桑、补柘等劳动,体验了农家生活的辛勤和美好,因此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2. 作者对自然和劳动人民的情感:舒岳祥热爱大自然,尊重劳动人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3. 社会背景:宋朝时期,虽然农业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但农民生活仍然十分艰苦。舒岳祥的诗可能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和思考。
以上是对《种麦后栽补桑柘至田家憩息》创作背景的一些推断,具体的创作背景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相关诗词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