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厥初生人,禀性受中。 不患不善,患不能充。 血气既刚,物我交战。 不患不充,又患不善。 充而善者,可鸾可凰。 匪善而充,化为豺狼。 其充为何,勿助勿害。 鸡鸣而偿,善与利对。 申严界限,审察毫釐。 诚内伪外,理公欲私。 充无穿窬,义不胜用。 彼充孔扬,傲庭是从。 故得其正,泉达火然。 一有弗协,履冰临渊。 呜呼道微,志远瞻卓。 子如充之,明善守约。 |
|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劝诫性的诗歌,语言深沉,意义深远。诗歌的主题是人性的充实与善良,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正义和道德。 诗歌开篇“厥初生人,禀性受中”,意味着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接受了中性的天性,既不善也不恶。接着诗人提出了“不患不善,患不能充”,告诫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自己不善,而应该更关注如何充实自己的品性。 在描述人性的冲突和挣扎时,诗人用“血气既刚,物我交战”来形容,生动地描绘了人在面对物质欲望和内心善良时的挣扎。然后诗人又提出了“充而善者,可鸾可凰。匪善而充,化为豺狼”,警告我们,只有充实而且善良的人,才能成为高尚的人,否则就可能变成邪恶的人。 在诗歌的下半部分,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是“充”,即“勿助勿害”,不要做有害他人的事,也不要帮助邪恶。在“鸡鸣而偿,善与利对”中,诗人告诫我们要在善与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申严界限,审察毫釐”是让我们要明确道德界限,明辨是非。而“诚内伪外,理公欲私”则提醒我们要内心真诚,外表不要虚伪,要公理为先,私欲为后。 诗歌结尾“呜呼道微,志远瞻卓。子如充之,明善守约”,诗人哀叹道德衰微,志向远大的人应该瞻远瞩,如果我们想要充实自己的品性,就要明确善良,遵守道德规范。 整首诗歌语言精练,意义深远,是一首很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