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和韵归张通父诗卷》

当年握手谈何事,此日相观一卷诗。
湘竹恨深听雨夜,洛英梦继看花时。
杜陵春好工添泪,宋玉秋清只益悲。
犹有堪论千载上,由来不倩俗间知。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感慨的诗。诗人通过回忆往事,抒发了对友情、时光、人生和自然的复杂情感。 首联“当年握手谈何事,此日相观一卷诗”,诗人回忆起与友人过去的交往,不禁感慨时光流逝,当年握手言谈的情景已成往事,而今日只能相对观阅一卷诗。这一对比,凸显了时间的无情,也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 颔联“湘竹恨深听雨夜,洛英梦继看花时”,运用自然景象寄托情感。“湘竹恨深”描绘出雨夜中的湘竹,寓意诗人的悲愤之情,而“洛英梦继”则表现出看花时的连续梦境,流露出诗人的思绪万千。 颈联“杜陵春好工添泪,宋玉秋清只益悲”,诗人借用杜陵和宋玉的故事,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杜陵春色美好,却让人增添泪水,宋玉秋清的气氛更使人感到悲伤。这里,诗人巧妙地用典故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 尾联“犹有堪论千载上,由来不倩俗间知”,诗人表示,虽然这些情感和思绪难以被普通人理解,但自己仍然愿意与友人分享和讨论。这一结尾既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也突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 总体来说,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时光、人生和自然的深沉感慨。
创作背景
《和韵归张通父诗卷》是宋朝诗人陈杰创作的一组诗歌。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可能涉及到作者与友人张通父的交往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创作背景的一些推测: 1. 友情背景:诗题中提到的“张通父”可能是陈杰的好友,他们之间可能有深厚的友谊。这首诗可能是陈杰为了表达对张通父的思念、赞美或者对他某种行为的肯定而创作的。 2. 生活感悟:诗歌的内容可能反映了陈杰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情世态等,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由于具体创作背景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以上仅是根据诗歌题目和常见诗歌创作背景的推测。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创作背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诗词关键字: 湘竹 雨夜 由来
相关诗词
  • 1
    [明]
    石田老人非画师,胸中丘壑天所私。
    挥毫便觉真趣发,意到岂借丹青施。
    通守张君画成癖,半幅生绡比全璧。
    望中谓作云门山,游人拟办登山屐。
    峰回路转溪流长,谁向石林开草堂。
    风檐举手欲相问,扁舟载客来何方。
    老人画出今人上,乡评未数黄公望。
    一石俄成斧劈痕,不类群羊更奇壮。
    石田隐处轻辋川,秀句却是王维传。
    吴歌一日变楚语,幽芳懒斗春花妍。
    我从胥门八回过,古寺长邀听经坐。
    老人不惜与画山,击节诗成几人和。
    尚方有诏征遗才,白发苍颜能一来
  • 2
    [宋]
    高楼半天夸奕奕,一室萧然再经昔。
    君今盘礴知几时,邂逅相逢俱是客。
    襟怀磊落我辈人,倾盖便觉情相新。
    欲知富贵未乾没,岷山锦水钟精神。
    范侯国学同舍友,闻与吾人最亲厚。
    别来不寄一行书,有便何妨为予取。
  • 3
    [宋]
    插架茫茫纷四部,莫向离骚泥蘅杜。
    文章何处如有神,心手相随鹰搦兔。
    长卿醉死文君垆,渠辈但可折简呼。
    浅惭入俚深入僻,纤丽恶淫寒则枯。
    欲张吾军子可恃,楚璞呈前燕石耻。
    擘波飞云定神龙,汗血牵来真骥子。
    人物有此未易求,颇将撷英泛其流。
    朝来车从照人熟,乃肯访我投林丘。
    词华薄技无多道,少作吾今知悔早。
    相期圣处下工夫,一念超然蠲热恼。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