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孺斫庭前芦苇见山有薝蔔入坐中示诗次其韵》
扶摇何啻九万里,盍不往作蛟螭腾。 笑我真为折腰尉,如君雅称哦诗丞。 辄班下寮愧连璧,屡爱新诗工琢冰。 斫林与山出眉目,欲唤逋客招野僧。 晚香入帘恨悒悒,坐恐瘦骨成棱棱。 赏幽岂足废官事,净社久冷从公兴。 芙渠薝蔔一家耳,相看未易分级层。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诗歌。诗人以扶摇九万里的意象开篇,展现了宏大的气势和胸襟。“扶摇何啻九万里,盍不往作蛟螭腾”,这一开头,便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以及向上攀升、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现状的不满和无奈。“笑我真为折腰尉,如君雅称哦诗丞”,通过对比,突显了自己的困境和苦闷。而“辄班下寮愧连璧,屡爱新诗工琢冰”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工作和新诗的热爱,以及对于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感慨。
在诗歌的下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渴望。“斫林与山出眉目,欲唤逋客招野僧”,这些意象生动而鲜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神秘。而“晚香入帘恨悒悒,坐恐瘦骨成棱棱”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身体衰瘦的感慨和忧虑。
最后,诗人通过“赏幽岂足废官事,净社久冷从公兴”表达了自己对于公务和社交活动的态度,即虽然向往幽静的生活,但不能荒废公务,也需要参与社交活动。而“芙渠薝蔔一家耳,相看未易分级层”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事物难以区分高下的感慨。
整首诗歌意境深远,语言生动,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鲜明的比喻,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
创作背景
《宣孺斫庭前芦苇见山有薝蔔入坐中示诗次其韵》是宋朝诗人李流谦的诗作。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首先要理解诗题和诗的内容。诗题表示宣孺砍了庭前的芦苇,见到山上有薝蔔,然后宣孺写了一首诗,李流谦按照宣孺诗的韵脚和次序和了一首诗。
对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可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环境:宣孺砍掉庭前的芦苇,可能表示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变或者整治。同时,山上的薝蔔可能代表了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2. 人际交往:宣孺写了诗,李流谦又和诗,这可能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和诗词交往。
3. 内心情感:诗的内容可能反映了李流谦对自然环境、友情等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要了解更确切的创作背景,需要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语言,以及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诗人的人生经历等。
相关诗词
-
桃浪流香春雨馀,渔灯深夜出溪湄。
半篷明灭风生处,数点微茫月上时。
影落沙汀鸥梦断,光摇芦苇雁栖迟。
明朝解缆沧浪外,濯足船头唱竹枝。
-
去年中秋月,照我入桂城。
今年中秋月,送我至江陵。
桂林二千八百里,城边买船发春水。
潇湘六月寒如冰,洞庭湖中秋气生。
峡江西来雪波急,片帆带雨烟中湿。
胡雁不来芦苇秋,风林淅沥生人愁。
反思前年风露好,月入金樽醉将倒。
如今飘落千万山,烟波弥漫几时还。
露香堂中千百瓮,玉瓶取醉风吹梦。
今宵弦管市繁华,灯火沙头一万家。
争似诗翁弄江月,微吟不自汲江花。
-
闲来南渡口,迤逦看江枫。
一路波涛畔,数家芦苇中。
远汀排晚树,深浦漾寒鸿。
吟罢慵回首,此情谁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