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崇寿寺僧善修》
老僧九十视眈眈,二十年来不下山。 我得九华充法供,亦能禁足老山间。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僧的坚守与修行,展现出他对宗教的虔诚和专注,以及作者自身的感悟和追求。
首句“老僧九十视眈眈”,通过描写老僧的眼神,展现了他的精神风貌。这里的“视眈眈”表现出老僧的专注与坚定,以及他对修行的热忱。同时,“九十”高龄更加强调了他的修行毅力和坚持。
次句“二十年来不下山”,通过时间跨度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老僧的修行决心。这句诗传达出一种孤寂、清苦的氛围,展现了老僧为追求宗教信仰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第三句“我得九华充法供”,描述了诗人得到九华山这一修行胜地的供养。这里的“充法供”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的虔诚态度,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宗教信仰的追求。
最后一句“亦能禁足老山间”,以诗人自身的感悟和追求作结,表达了他受老僧修行的启发,决心留在九华山修行。这里的“禁足”意味着诗人将专注于修行,不再涉足世俗纷扰。
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对老僧修行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敬意和对修行的向往。同时,诗歌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
创作背景
《赠崇寿寺僧善修》是宋朝诗人周必大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周必大在游览崇寿寺时,与寺庙中的一位名为善修的僧人交流有关。周必大对善修的禅理修为和人格魅力深感敬佩,因此写下了这首诗赠予他。
诗的内容不仅赞美了善修的修行,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崇尚,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查阅与《赠崇寿寺僧善修》相关的诗歌鉴赏文章或书籍,获取更多信息。
相关诗词
-
家住武夷精舍边,若非悟道必逢仙。
不为宰相浑闲事,只作名医也自贤。
羞与市争伯林价,尽教人负宋清钱。
幔亭泉石应如故,安得相从刺钓船。
-
向来种花地,曾与五夫邻。
有客我同姓,见君如故人。
赤身穷至骨,碧眼妙通神。
且问两元老,何时定秉钧。
-
飞骑原头快著鞭,暮溪呼艇访幽禅。
霜轻正属收橙月,雨霁真成种麦天。
问答因缘随处是,推敲事业此生专。
无尘幸有西偏竹,浴罢从师借枕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