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村学究》

八九顽童一草庐,土朱勤点七言书。
晚听学长吹樵笛,国子先生殆不如。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一个顽皮而勤奋的儿童,他通过学习书法和笛子演奏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首先,首句“八九顽童一草庐”描绘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孩子,他居住在一座简陋的草庐中。这里的“八九”可能暗示这个孩子年纪尚小,充满活力和好奇心。 “土朱勤点七言书”描绘了孩子的学习过程,他使用普通的土朱(可能是儿童自制的颜料)勤奋地学习书写七言诗。七言诗是一种常见的诗歌形式,每句由七个字组成。这里可能暗示孩子在学习书法和诗词创作。 “晚听学长吹樵笛”描绘了孩子在晚上听学长吹奏樵笛的场景。樵笛可能是当时的一种乐器,类似于笛子。这里可能暗示孩子在聆听和学习音乐和艺术。 “国子先生殆不如”进一步强调了孩子的才华和成就。这里的“国子先生”可能是指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和学者,暗示孩子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这些专家。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勤奋好学、才华横溢的儿童形象,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也寓含了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易于理解和欣赏。通过描绘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场景,这首诗也展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和无限潜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创作背景
《村学究》是宋代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教师的形象,他虽然知识渊博,但却不被世人所理解,只能在乡间教书育人。这首诗通过对乡村教师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目前并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但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乡村教师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历乡村时所作。
诗词关键字: 草庐 顽童 学长
相关诗词
  • 1
    [宋]
    吾祖文中,曾于夫子,受罔极恩。
    有宇宙以来,春秋而后,三纲所系,万古常存。
    列国何时,东吴何地,十哲之中尚有言。
    况今也、与圣贤邦域,同一乾坤。
    卑飞难傍天阍。
    但勃窣衔香拜圣门。
    要水看黄河,山登岱岳,鲁求君子,学究中原。
    虽有他人,不如同姓,仰止文星出禁垣。
    又安得,借蒙庄大瓢,酌泗水之源。
  • 2
    [宋]
    长廊睥睨来者谁,出门解后渠得知。
    不言使者求遗书,只言浴茧当及时。
    从容与语益款洽,论到翰墨尤瑰奇。
    山僧技养不自禁,稍出修禊兰亭词。
    启函展玩未及竟,视有黄纸天庭追。
    口呿气褫僵欲死,一骑趣向咸阳驰。
    虬须天子喜折屐,诏许两禁同观之。
    龙腾凤集在御榻,平生触眼何曾窥。
    自从茧纸归昭陵,宝气夜夜光陆离。
    千年议论经几手,极力追倣分毫釐。
    博闻强志子桑子,上一篡辑无或遗。
    清臞不满六尺长,中有文字无津涯。
    归君此编忽自笑,山东学究真黠儿
  • 3
    [唐]
    耳闻战鼓带经锄,振发声名自里闾。
    已是世间能赋客,更攻窗下绝编书。
    朱门达者谁能识,绛帐书生尽不如。
    幸遇天官旧丞相,知君无翼上空虚。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