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邸报》
朝家日日有迁除,休说人才愧国初。 岩穴几多茅盖屋,安知不是孔明庐。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朝家日日有迁除,休说人才愧国初。岩穴几多茅盖屋,安知不是孔明庐。》是一首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和人文风貌进行赞美的诗。它通过对“迁除”、“人才”、“孔明庐”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欣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首句“朝家日日有迁除”描绘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为了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搬迁和改造房屋的场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的赞美,认为人们为了生活而不断奋斗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第二句“休说人才愧国初”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社会人才辈出的赞美。这句诗通过对比现在与古代,表达了诗人对现在社会中人才匮乏的遗憾和不满,认为古代社会中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优秀。
第三句“岩穴几多茅盖屋”描绘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居住在简陋的茅屋中的场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欣赏,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生活。
最后一句“安知不是孔明庐”则是对诸葛亮居住的茅屋的赞美。这句诗通过引用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事迹,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古代社会人文风貌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和人文风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欣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值得一读。
|
创作背景
《看邸报》是宋代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宋伯仁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外患频繁的时期。南宋政权在金朝和蒙古帝国的压迫下,国土疆域不断缩小,民众疾苦。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内部也出现了许多腐败现象,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勾心斗角,导致国家政治日益衰败。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伯仁创作了这首《看邸报》。诗中通过讽刺和揭露当时官场的黑暗面,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清廉政治的渴望。
首句“邸报传来日已西”,意味着邸报(官方发布的新闻和政治文件)已经传到了作者手中,但此时天色已晚。这里的“日已西”暗示着国家的衰落和政局的混乱。
第二句“满纸荒唐言”,直接指出邸报上的内容都是荒诞无稽的,没有实际意义。这里的“荒唐言”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虚伪和腐朽。
第三句“世人谁解识真伪”,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无奈和悲哀。他认为大多数人无法分辨真假,只能被这些荒谬的言论所蒙蔽。
最后一句“把似新来较可人”,意味着即使有新的政治观点出现,也无法改变现状。这里的“新来较可人”暗示着新的政治观点虽然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并不能解决国家的问题。
总之,《看邸报》这首诗通过对当时官场的讽刺和揭露,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清廉政治的渴望。这首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相关诗词
-
一春闽雨动龙颜,晓殿权停贺雪班。
林下散人看邸报,也疏把酒废游山。
-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