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春半》

春到已多时,游人替衲衣。
柳眠莺唤醒,花瘦雨添肥。
官事痴能了,人情久易非。
一贫能自守,赢得掩柴扉。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春到已多时,游人替衲衣。柳眠莺唤醒,花瘦雨添肥。官事痴能了,人情久易非。一贫能自守,赢得掩柴扉。》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并表达诗人生活感悟的诗。 首句“春到已多时,游人替衲衣”描绘了春天的到来,诗人用“替衲衣”来形容游人穿衣的变化,暗示了春天的到来使得游人纷纷换上了新衣,增添了春天的气息。 “柳眠莺唤醒,花瘦雨添肥”描绘了春天的柳树开始发芽,鸟儿醒来,花儿在春雨中逐渐凋零的画面,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和变化。 “官事痴能了,人情久易非”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感悟,他认为处理公务的事情需要的是聪明才智,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容易变幻不定。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情世态的深刻理解。 最后一句“一贫能自守,赢得掩柴扉”表达了诗人对于贫穷却能坚守自我,保持独立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失落感。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表达诗人的生活感悟,展现出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创作背景
《春半》是宋代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过去,夏天即将来临的景象。诗中通过描写花落、柳绿等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创作背景: 宋伯仁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然而,尽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宋伯仁仍然热爱自然,善于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色。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1. 意境:诗中通过对春天即将过去,夏天即将来临的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时光流转、季节更替的氛围。这种氛围既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也唤起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2.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如“花落知多少”、“柳绿江南岸”等,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同时,这些修辞手法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对春天即将过去,夏天即将来临的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这种情感既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4. 结构安排:诗的结构紧凑,前后呼应。前两句以“花落知多少”开篇,引出春天即将过去的主题;后两句以“柳绿江南岸”收尾,预示夏天即将来临。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主题鲜明,寓意深刻。 总之,《春半》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生动的修辞手法、真挚的情感表达和紧凑的结构安排,展现了宋伯仁作为一位优秀诗人的独特魅力。
诗词关键字: 官事 柴扉 游人
相关诗词
  • 1
    [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2
    [唐]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 3
    [明]
    春半余寒似暮秋,掩门高坐日悠悠。
    树头独立知风鹊,屋角双鸣唤雨鸠。
    芳意自随流水逝,华年不为老人留。
    浮花冶叶休相笑,自古英贤总一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