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喜神谱·小蕊一十六枝》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生长沧波中,收罗向书室。<剡藤无不平,祗恐无椽笔。》是一首描绘书室景象和作者心境的诗,表达了作者在书室内面对浩瀚书海,却因缺乏工具书而感到无奈的心情。
首两句“生长沧波中,收罗向书室。”描绘了书室和其中所藏的书籍。这里“生长沧波中”的“沧波”象征着广博的知识海洋,“收罗”则暗示了作者对书籍的珍视和搜集。而“向书室”则进一步描绘了书室内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专注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剡藤无不平,祗恐无椽笔。”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无奈。“剡藤”在这里象征着精美的书写工具,“无不平”则暗示了书室中丰富的书籍资源。然而,“祗恐无椽笔”却表达了作者的无奈。这里,“椽笔”象征着能够记录和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但作者却担心自己没有这样的工具,无法将知识、情感记录下来。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书室内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无法将知识记录下来的无奈和遗憾。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给人以深思的空间。
|
创作背景
《梅花喜神谱·小蕊一十六枝》是宋代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描写梅花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时期,当时南宋政权已经迁都临安(今杭州),而临安正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梅花产地之一。
在这首诗中,宋伯仁通过描绘梅花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他以“小蕊”为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花的形态和气质,如“玉容”、“金缕衣”、“素妆”、“香雾”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梅花的美丽和高雅。同时,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梅花与牡丹、桃花等花卉进行比较,突出了梅花的独特之处。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宋伯仁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仰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认为,人生短暂而无常,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的人生态度。
总之,《梅花喜神谱·小蕊一十六枝》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梅花的美丽和高雅,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相关诗词
-
天南人去二三月,小苑花飞五六枝。
孤阁自开巢乳燕,疏帘不卷驻游丝。
园蔬未作愁中供,芳草还虚梦里诗。
最忆东邻夜吹笛,一声遥在月明时。
-
六枝仙桂最先春,萧洒高辞九陌尘。
两晋家声须有主,六朝文雅别无人。
荣驱豹尾抛同辈,贵上螭头见近臣。
蕲水苍生莫相羡,早看归去掌丝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