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秀禅师送逊公首座赴明水请》
卷衲和云离五老,派分三峡济临川。 兴波作浪从风鼓,莫学世流空度缘。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从诗的标题和首句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关于山水和地理的。诗人通过“卷衲和云离五老,派分三峡济临川。”这两句描绘了五老山和三峡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兴波作浪从风鼓”这句诗则描绘了自然的力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诗人用“兴波作浪”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力量,而“从风鼓”则表达了自然的力量来自于风的力量,这是一种动态的力量,具有无穷的变化和可能性。
最后,“莫学世流空度缘”这句诗则表达了人生的哲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虚度光阴,要有所作为,不要像流水一样空度时光。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告诫人们要有所作为,不要虚度光阴。这首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元干创作的,题为《圆通秀禅师送逊公首座赴明水请》。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张元干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诗文才华著称,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而《圆通秀禅师送逊公首座赴明水请》则是他在禅修过程中所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送别另一位禅师的场景。两位禅师都是佛教徒,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信仰共鸣。在送别的场景中,禅师们互相祝福、勉励,表达了对彼此的关心和支持。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具体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友谊与信仰:诗中的两位禅师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信仰共鸣。他们相互支持、鼓励,共同追求佛法的真谛。这种友谊和信仰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坚定前行。
2. 禅修的境界:诗中描绘的禅修境界,是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禅师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摆脱世俗的烦恼和纷扰。这种境界对于修行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佛法的精髓。
3. 生命的无常:诗中也表现出生命的无常和短暂。禅师们知道生命如梦,一切都是瞬息即逝的。因此,他们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禅师送别的场景,表现了友谊、信仰、禅修境界和生命的无常等主题。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更是一种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相关诗词
-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嶔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
-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
修篁翠葆人家,分明水槛光中住。
就中得要,危亭瞰渌,小桥当路。
一榻桃笙,半窗竹简,清凉如许。
纵武陵佳丽,若耶深窈,那得似、双溪趣。
一夜檐花落枕,想鱼天、涨痕新露。
多君唤我,扫花作晚,解衣逃暑。
脍切银丝,酒招玉友,曲歌金缕。
愿张郎,长与莲花相似,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