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缺月黄昏照短垣,一灯明灭尚留残。 衰颓但觉风霜苦,忧患不知天地宽。 坐想兴亡成感慨,起瞻星象倍辛酸。 冻琴弦断书帷冷,槭槭庭梧半夜寒。 |
作品赏析
这首诗《缺月黄昏照短垣,一灯明灭尚留残。 衰颓但觉风霜苦,忧患不知天地宽。 坐想兴亡成感慨,起瞻星象倍辛酸。 冻琴弦断书帷冷,槭槭庭梧半夜寒。》是一首描绘夜晚孤寂生活状态的诗。它以黄昏的缺月和孤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感受到的衰颓、风霜、忧患和兴亡的感慨。
首联“缺月黄昏照短垣,一灯明灭尚留残。”描绘了夜晚的景象,缺月昏黄,照在短垣上,一盏孤灯在黑暗中闪烁。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寂静、孤独的感觉,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衰颓但觉风霜苦,忧患不知天地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衰颓感和忧患意识。在风霜中感到衰颓,在无尽的忧虑中无法感受到天地的宽广。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也揭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颈联“坐想兴亡成感慨,起瞻星象倍辛酸。”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感慨,他坐下来回想历史上的兴亡,心中充满了感慨;站起来看星象,却更加感到辛酸。这一联通过想象和观察相结合,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尾联“冻琴弦断书帷冷,槭槭庭梧半夜寒。”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周围环境的冷清和凄凉,琴弦冻断,书帷冰冷,庭梧在半夜的寒风中槭槭作响。这些细节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凄凉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孤独和凄凉,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复杂的情感。它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深度的诗,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
创作背景
《秋夜》是宋代诗人丘葵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秋夜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丘葵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然而,尽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丘葵仍然保持着一颗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心。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作者在艰难时局中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赏析:
1. 意象描绘:诗中通过描绘秋夜的自然景象,如“明月照高楼”、“清风拂杨柳”,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这些意象既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又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2.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秋夜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并非空洞无物,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3. 结构安排:这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了。前两句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4.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对仗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明月照高楼”中的“照”字,赋予了明月以生命,使其具有了照耀大地的功能;“清风拂杨柳”中的“拂”字,则形象地描绘了秋风轻拂杨柳的情景。
总之,《秋夜》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象描绘、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简练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南宋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无疑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宁静与慰藉。
相关诗词
-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
-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