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
春蒲发华滋,潮涨失沙嘴。 好风自西来,吹皱一江水。 何的掉孤舟,撑入春浦裹。 不见舟中人,一阵鸥飞起。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江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首句“春蒲发华滋”描绘了春天的蒲草欣欣向荣,鲜花盛开,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接着,“潮涨失沙嘴”描绘了潮水上涨,河床变宽,使得河中的沙洲也变得模糊不清。
“好风自西来,吹皱一江水”这两句描绘了微风从西方吹来,吹皱了平静的江水,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这里的“一江水”既指实景,也象征着生活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何的掉孤舟,撑入春浦裹”这两句描绘了一艘孤舟被风浪吹入春天的河流中,给人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
“不见舟中人,一阵鸥飞起”描绘了孤舟上没有人的场景,只有一阵鸥鸟飞起,给人一种空旷和寂寥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春天的江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象生动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诗中也蕴含着一些人生的哲理,如孤独、变化、不确定性等,值得读者深思。
|
创作背景
《观物》是宋代诗人丘葵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从诗的内容和意境中推测出一些可能的线索。
首先,从诗的题目“观物”来看,我们可以猜测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作者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感悟。在宋代,文人墨客们非常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现,因此,这首诗很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其次,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通过对各种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思考。例如,诗中提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性的感慨;又如“海日生残夜”,这是对时间的流逝和宇宙的无限性的思考。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人生哲理的关注和探索。
最后,从诗的意境来看,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这种氛围与宋代文人追求的“清静无为”、“以文会友”等思想相契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观物》的具体创作背景,但从诗的内容和意境中可以看出,这首诗很可能是在宋代文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现的背景下创作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文人的思想倾向。
相关诗词
-
策策下危磴,风前立小亭。
独游坐超越,属思临深冥。
野色向人尽,一湖含晖明。
云开知日处,其上峰遥轻。
目送鸟渐远,嘹然遗我声。
相感适无谓,于焉观物情。
坐念所期子,影影尘中行。
-
栖迟衡门下,向夕绝来鞅。
轻风荡微月,玄景振清响。
游心观物化,闲庭恣偃仰。
苍蝇以翼鸣,营营在蛛网。
鸿雁随阳飞,一览八纮广。
¤
-
累石欲拟山,附垠爱生竹。
半寻裁方沼,筒水注兹足。
鸂鶒游其内,焉知海鸥浴。
始收春葩丹,修长夏条绿。
观物各自遂,抚时一何速。
深居有广思,纡履无远瞩。
圣世营世宁,哲潜避身辱。
高情或贻诮,散迹乃见局。
逝将从负樵,归老寒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