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仲天下士,惯识山中饥。 几年食君粟,一饭书百匙。 谓此真饱否,此饱谁安之。 伯氏昔在京,饭瘦崖书肥。 至今方舟上,儿啼妇褰衣。 仲氏亦远来,裹粮复能几。 卖金买书册,仆夫辍晨炊。 安能问饥饱,自信了不疑。 岁晚盍行道,西风颇劝归。 大贤事业定,试学摩腰围。 |
|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两位天下士的崇高品格和无私精神。他们不畏艰难,不畏贫困,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首联“伯仲天下士,惯识山中饥”,表达了对两位士人的敬仰之情,他们不仅在天下大事中表现出色,而且还能在山中忍受饥寒,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颔联“几年食君粟,一饭书百匙”,通过描述两位士人多年来一直吃君王的粮食,即使是一顿简单的饭也要阅读上百本书,表达了他们对于知识和信仰的执着追求。 颈联“伯氏昔在京,饭瘦崖书肥”,通过一个典故,讲述了伯氏在京城时因为经常吃少量的食物而变得瘦弱,但他的书法却因为精神的充实而变得强壮。这进一步表达了两位士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尾联“岁晚盍行道,西风颇劝归”,表达了对于两位士人坚守信仰、追求理想的态度和行为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应该尽快回归社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描述两位士人的生活和追求,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无私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