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题陶九成南村草堂》

多士方见材,斯人乃梧雰。
秉心自超越,当时识趋舍。
迢迢溪南村,流水亦清写。
草木发深润,里俗况淳雅。
於焉事结构,面势临旷野。
分明治畦町,日夕供灌洒。
秋菰已堪煮,春菘行可谢。
子真久在谷,幼安去诸夏。
嚣杂既云远,忧患兹为寡。
愿谢鸾鹄侣,从君鸡豚社。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那些志向高洁、淡泊名利、远离喧嚣、独善其身的人。诗中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人品质的赞赏和对他们所处环境的向往。 首联“多士方见材,斯人乃梧雰”,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众多人群比作树木,而将这种人比作梧桐树,强调他们的独特性和珍贵性。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人品质的赞赏。 颔联“秉心自超越,当时识趋舍”,进一步描绘了这种人秉持超越世俗的志向,能够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道路。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人独立自主、不随波逐流的品质的赞赏。 颈联“迢迢溪南村,流水亦清写。草木发深润,里俗况淳雅。”描绘了这种人的生活环境,溪南村环境优美,流水清澈,草木茂盛,里俗淳朴。这一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向往,也暗示了这种人所处环境的优越性。 接下来几联,诗人继续描绘这种人所从事的工作和他们所追求的生活。“於焉事结构,面势临旷野。”他们在这里建造房屋,面对着旷野,这种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分明治畦町,日夕供灌洒。”他们精心规划田地,日夜辛勤劳作,这种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汗水,但也充满了收获的喜悦。“秋菰已堪煮,春菘行可谢。”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这种生活充满了成就感。 最后几联,“子真久在谷,幼安去诸夏。”诗人用典故来赞美这种人,他们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谷中,远离尘世喧嚣;他们像辛弃疾一样,虽然离开了故乡,但仍然心系故乡。“嚣杂既云远,忧患兹为寡。”远离喧嚣的生活自然会远离各种纷扰和忧虑。 “愿谢鸾鹄侣,从君鸡豚社。”诗人最后表达了自己愿意像这种人一样,远离喧嚣,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人品质的赞赏和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将这种人的形象和环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这种人的敬仰和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诗词关键字: 斯人 忧患 旷野
相关诗词
  • 1
    [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2
    [宋]
    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
    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
    渔监家给无虚市,禾黍年登有酒尊。
    远客杖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源。
  • 3
    [唐]
    相逢问姓名亦存,别时无子今有孙。
    山上双松长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
    村南村西车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
    涧中磊磊十里石,河上淤泥种桑麦。
    平坡冢墓皆我亲,满田主人是旧客。
    举声酸鼻问同年,十人六七归下泉。
    分手如何更此地,回头不语泪潸然。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