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渔父歌三首》

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
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
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棹警鸥飞水溅袍,影侵潭面柳垂绦。
终日醉,绝尘劳,曾见钱塘八月涛。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隐逸和闲适。它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方式,包括读书、饮酒、垂钓、赏景等,表达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首联“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环境,宽阔的水面环绕着隐士的屋舍,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隐士乘船归家,躺在船上读书,表现出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颔联“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表达了隐士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道家玄虚思想的向往。隐士认为,作为渔人不仅仅是为了捕鱼,更是追求一种超越物质的生活方式。 颈联“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进一步表达了隐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他避世垂钓已经多年,这样的生活让他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即使官位再高,也无法比拟隐士的闲适。 尾联“笑指柴门待月还,倾白酒,对青山”描绘了隐士在月下饮酒、对青山的美景,表现出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隐士邀请朋友一起等待月亮升起,举杯饮酒,对着青山美景,让人感到无限的惬意。 最后,“棹警鸥飞水溅袍,影侵潭面柳垂绦。”描绘了隐士乘船在湖面上的景象,鸥鸟被划船的声音惊飞,水溅到了隐士的衣服上,柳树在潭面上投下了自己的影子。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到宁静、和谐和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创作背景
《渔父歌三首》的创作背景与古代的隐逸文化和渔父形象有关。在古代,许多文人雅士因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或者对个人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选择隐逸山林、江湖,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渔父形象因此成为了一种隐逸的象征。 具体到李珣的《渔父歌三首》,诗歌描绘了渔父在江湖中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疏离感。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珣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有关,也可能受到了古代隐逸文学传统的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更多背景信息。
诗词关键字: 柴门 玄虚 避世
相关诗词
  • 1
    [先秦]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 2
    [唐]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 3
    [魏晋]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