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清平乐·重重叠叠》

重重叠叠。
娜娜裙千襵。
时样官黄香百叶。
一岁相逢两节。
曲阑绕遍芳丛。
一枝作意妍秾。
折得有谁相忆,却须还与秋风。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调任而离开临安时所作,怀念着他的恋人的感情跃然纸上,并揉合了咏物、纪俗、抒怀三般艺术要素,堪称佳作。 词的首句“重重叠叠上瑶台”看似一语,却用佛教禅宗用语出其不意地表明词人的红尘色空观念,他对红尘色空都非常明白,但对恋人的依恋却是那样的执着。瑶台,神仙所居之地,或者借指华美的楼台。在词中指临安城。此句可释为山外青山楼外楼,以及情人居住的深宅大院,这样词人的视角就不是狭窄到只是从两人一心出发的恋人的庭院了。在结句的一“却”字表现了他已经跳出恋人间留恋和执着的一种“悲欢离合总无情”的物我超脱观念的自在境界,用诗人黄庭坚的话来说即是无欲念“只看我如何把山河装入毫端”,他把眼前美人美物的袅袅娜娜长裙轻纱巧妙地写入笔端并生动描绘出来了。这当然有对世俗和所爱的人充满爱意的原因。裙衫上的这种新妆虽本与时相迎合的重黄的新春妆异,但又正是宋代的一种流行的新妆,与内容实无悖逆之处,所绘是实的。这样即含了人物在内的一幕歌舞百戏实写之。这种画也正表现了此时作者内心的自由欢快、放眼远去的神态,还化用了温庭筠词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词句也又女性化的纤细入微的描画感,且带有浓重的小词的娱乐性、欣赏性意味。 此词不尚思想深度,不大在意道德说教,是一种人生深层的心理的艺术表达,当然这种表达并不影响它艺术价值的高档次。至于下阕绘美设景虚写手法,则全词有情景交融、虚实相间之妙。 这首词写得轻松自然,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拘泥于雕饰辞藻的较量。这是宋词通俗化、写作方式大众化的一种体现。这首小词以绘景叙事起笔,写出了青年男女恋爱的生活场景;中间关合重逢之景,写出了两情依依、恋情笃厚的无限美好的感受;结处回归一个“情”字:彼此倾心相记却又依依不舍;从而完成了这首小词对“自由相逢、快乐相爱”主题的表现。至于主题表现在具象上的层次感和美感当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它兼有现实感和超然境界两种感受力度,因而更加真切动人。这种微妙而新颖的写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和示作用。 全词纯用白描手法,不假雕饰,然清丽雅致、婉转多姿、富于节奏感。其中“娜娜裙千褶”、“曲阑绕遍芳丛”、“一枝作意妍秾”等句音节上平仄相间,长短相杂,富于音韵美。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颇具匠心,别有韵味。上片先写出尘脱俗的境界,下片以美人初见时的娇羞和百媚千红、满园春色引出下文的重逢欢愉场面。层层叠叠,步步深入,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语言自然明快,通俗易懂。意象鲜活灵动:重重叠叠的青山、袅袅娜娜的衣裙、时髦繁华的打扮、自由自得的幸福笑脸;一枝花枝含情带意、回眸妩媚;曲曲折折的阑干缭绕在芳香的花丛中……呈现出一幅绝妙的艺术图画。这一切必将如清人王鹏运所说:“竟忘却问寒温柴米。”并引此词最后两句为证。当然这两句同时也道出了作者与恋人相处时彼此的心灵契合和心心相印的真谛,不尚空谈而充满生活的真味和生活的热情。同时“却须还与秋风”也不象一般悼秋送秋之作流于凄清悲凉、凄婉动人之处反而表现出清新明快、朗朗大方之格调令人读来不仅不会感到作者浅薄轻率而且令人心胸开朗怡然一笑故能在明丽的大好春光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许骏华)
创作背景
**《清平乐·重重叠叠》是宋朝诗人陈师道的一首词,创作背景主要与他当时的生活处境和思想感情有关**。陈师道是苏轼门下的重要诗人,但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孤芳自赏、不肯随波逐流的态度。这首《清平乐》在内容上,可能借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词人自身孤独、落寞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诗词关键字: 时样 百叶 秋风
相关诗词
  • 1
    [现代]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 2
    [宋]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 3
    [宋]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
    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
    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