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凤栖梧 和碧虚坦词》

至道幽微何处究。
妄想邪思,便是魔人兽。
欲要三田苗长秀。
真常真静真无朽。
五气朝元真一凑。
万语千言,须候阴消六。
今古迷人观不透。
作品赏析
这是一段描述修行和修真之道的诗词。它强调了修行者需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专注,避免妄想和邪思,以追求真正的真理和永恒。 “至道幽微何处究”,这句话表达了真理的深奥和难以捉摸,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 “妄想邪思,便是魔人兽”,这句话警告修行者不要被妄想和邪思所困扰,否则就会陷入魔道,成为妖魔的奴隶。 “欲要三田苗长秀”,这句话表达了修行者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让生命的种子在体内生长和繁荣。 “真常真静真无朽”,这句话强调了真正的永恒是真实、平静和无朽的,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五气朝元真一凑”,这句话描述了修行者需要掌握五种气息(气、神、精、水、火),并使其汇聚于身体的中心部位(元丹),以实现真正的统一和和谐。 “万语千言,须候阴消六”,这句话提醒修行者要耐心等待,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在消除内心的阴暗和迷惑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总的来说,这段诗词是在告诫人们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专注,追求真正的真理和永恒,不要被妄想和邪思所困扰,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达到真正的修真之境。
创作背景
《凤栖梧 和碧虚坦词》是元代道士尹志平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道教思想、道教修行生活以及作者与碧虚坦的关系密切相关。尹志平是道教全真道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作往往融入了大量的道教思想和修行体悟。 首先,从道教思想来看,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道教修行理念的理解和体悟。词中的意象和象征,如“玉树琼枝”、“凤栖梧”等,都寓含着道教修行中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其次,从道教修行生活来看,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身处的环境和心境。词中的“清静无为”、“内外明彻”等描述,都体现了道教修行者所追求的内心清明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最后,从作者与碧虚坦的关系来看,这首词是作者与友人之间的交流和唱和。碧虚坦也是一位道教修行者,两人相互切磋、交流心得,这首词就是他们友谊和共同修行体验的见证。 综上所述,《凤栖梧 和碧虚坦词》的创作背景与道教思想、道教修行生活以及作者与友人的交流密切相关,是尹志平对道教修行理念的体悟和表达。
诗词关键字: 妄想 便是
相关诗词
  • 1
    [唐]
    (一名一箩金、黄金缕、明月生南浦、凤栖梧、鹊蹋枝、卷珠帘、鱼水同欢)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香暗度。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 2
    [元]
    寺下苍山蹲玉几。
    两两髯龙,涧底*云起。
    矮屋低垣祠短李。
    旧题名胜今余几。
    驳石阑干曾遍倚。
    出没烟芜,见客青鼋喜。
    隐隐蕉花修竹里。
  • 3
    [宋]
    春事阑斑,桐花烂漫,不堪凤栖。
    叹交枰世道,容容是福,危航宦海,了了成痴。
    邵子豪情,乐天狂态,六十六年才觉非。
    溪山畔,要看承风月,舍我其谁。
    文章高下随时。
    料织锦应须用锦机。
    愧老无健笔,高凌月胁,病无佳句,下解人颐。
    君昔东坡,我今韩愈,造化一炉如小儿。
    都休管,看龟翻荷露,燕落芹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