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观岑且寂,幽人情自怡。 一来包山下,三宿湖之湄。 况此深夏夕,不逢清月姿。 玉泉浣衣后,金殿添香时。 客省高且敞,客床蟠复奇。 石枕冷入脑,笋席寒侵肌。 气清寐不著,起坐临阶墀。 松阴忽微照,独见萤火芝。 素鹤警微露,白莲明暗池。 窗棂带乳藓,壁缝含云蕤。 闻磬走魍魉,见烛奔羁雌。 沆瀣欲滴沥,芭蕉未离披。 五更山蝉响,醒发如吹篪。 杉风忽然起,飘破步虚词。 道客巾屦样,上清朝礼仪。 明发作此事,岂复甘趋驰。 |
| 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通过对包山古观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联“古观岑且寂,幽人情自怡”,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即对古观的寂静和自然的美景的欣赏。颔联“一来包山下,三宿湖之湄”,描绘了诗人对包山的亲近和湖水的清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 颈联“玉泉浣衣后,金殿添香时”,通过描绘玉泉和金殿的景象,展示了古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一部分也暗示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接下来,诗人在描述住宿环境时,描绘了石枕、笋席、微凉等细节,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同时,“气清寐不著”一句,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描述夜晚景色时,诗人描绘了萤火虫、白莲、松阴、微照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这些细节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兴趣和对朝廷礼仪的了解,并指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生活,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绘了包山古观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道教文化和朝廷礼仪的了解和尊重。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