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 强号为蛙哈,于实无所校。 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皰。 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 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 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 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 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 虽蒙勾践礼,竟不闻报效。 大战元鼎年,孰强孰败桡。 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 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 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 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 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棹。 |
| 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通过对虾蟆的描绘和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诗中描绘虾蟆居住在水中,但它的外表形态却发生了变化,被强名为蛙哈,实际上与蛙并无关系。虾蟆虽然有两股长,但脊背上有皴皰,跳踯虽高,却离不开泞淖的环境。虾蟆的鸣声互相呼应,但它们的叫声无理只会带来吵闹,这是对虾蟆生活状态的揭示。 接着,诗人借虾蟆讽喻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他们虽然身在高位,但行为却无理取闹,只会制造混乱。他们虽然受到礼遇,却并不懂得回报。在战乱年代,他们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却无法分辨。他们如同虾蟆当鼎味,有辱身份。 然后,诗人反思自己曾经对虾蟆的厌恶,但现在能够逐渐接受它。他害怕自己会像虾蟆一样,因为被蛮夷所染而失去平生的好乐。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忧虑。 最后,诗人对君子的行为提出质疑。他为何甘愿吃比豢豹更恶心的食物?为何要追求同俗的猎较,而忽视自身的价值?他哀叹自己没有许回棹,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忧虑,通过虾蟆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批判。这首诗的哲理深刻,语言简练,富有韵味,是一首值得品读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