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五十一首》
滴滴檐前闻不闻,镜清无舌与谁论。 夜来几阵尤滂霈,欺压斜阳绿到根。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主题是雨,诗人通过描述雨滴的声音、雨水的清澈度以及雨势的强大,表达了雨带给他的感受。
首句“滴滴檐前闻不闻”,诗人把雨滴声比喻成滴滴击打檐前的乐器,表达出雨势不小。这一句在语言上十分生动,使得我们仿佛能听到雨滴的声音。“闻不闻”三字更是添加了一分活泼趣味,似乎诗人在探听雨声一般。
“镜清无舌与谁论”,这里用“镜清”形容雨水清澈透明,无法用言语形容,进一步强调雨水的清澈程度。诗人用“无舌与谁论”表达出对雨水清澈的惊讶和无法言说的感受。
“夜来几阵尤滂霈,欺压斜阳绿到根”,这两句描绘了雨势的强大。诗人用“尤滂霈”形容雨势之大,甚至可以欺压夕阳,把绿色逼迫到根部。这里的“欺压”和“绿到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雨势的威力和影响。
整首诗通过描绘雨滴的声音、雨水的清澈度以及雨势的强大,表达了诗人对雨的深深感受和体验。诗人对雨的描绘细腻入微,语言生动活泼,是一首富有情感和美感的诗歌。
|
创作背景
《偈颂五十一首》是宋朝诗人释大观所作的一组诗歌。这些诗歌通常是佛教中的颂诗,用于宣扬佛教教义或描述僧侣的修行生活。释大观作为一位佛教僧侣,写作这些颂诗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教导弟子、弘扬佛法,或者是表达自己对修行的体悟。
具体到《偈颂五十一首》的创作背景,可能需要考虑释大观个人的生活经历、修行体悟,以及当时佛教文化的社会环境。不过,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我们无法准确了解这些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
总之,《偈颂五十一首》是释大观在佛教文化背景下,根据自己的修行体悟和生活经历创作的一组颂诗。
相关诗词
-
山路奇支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
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
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
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
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
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
-
林壑八年闲,吟残山色。
无处烟霞不相识。
真欢清福,举世谁人曾得。
天教分付与,云庄客。
万里侯封,九华仙伯。
未必情浓似吾适。
扁舟风月,好景初无今昔。
遐龄原不在,餐松柏。
内张文忠公祠。
碑额最上层刻张养浩自寿词,草书。
下题八分书七聘堂记四字,记文,正书,苏天爵撰。
碑阴有虞集五言古诗一首。
词综补遗卷十八又录张养浩行香子一叶舟轻一首乃东坡词之误
-
微风清扇。
云气四除。
皎皎亮月。
丽于高隅。
兴命公子。
携手同车。
龙骥翼翼。
扬镳踟蹰。
肃肃宵征。
造我友庐。
光灯吐辉。
华幔长舒。
鸾觞酌醴。
神鼎烹鱼。
弦超子野。
叹过绵驹。
流咏太素。
俯赞玄虚。
孰克英贤。
与尔剖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