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何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作品赏析
【注释】:
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卜邻,即选择作邻居。宪宗元和十年(815)春,诗人和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同他结邻而居,乃作这首七律相赠。

  诗的前四句写两家结邻之宜行。“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典故。“墙东”用“避世墙东王君公”典(事见《后汉书·逸民传》),“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都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绿杨”一句,则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示欲与元氏卜邻之意。这四句说:你我是生平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彼此志趣相同,都渴望隐居生活而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既然如此,就让我们结为邻居吧,到那时,明月清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到两家。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

  后四句写自己卜邻之恳切。诗人对朋友说:暂时外出,尚思良侣偕行;长期定居,怎可不择佳邻?必欲择邻,我舍君而求谁,君弃我其谁属?一旦结邻,不但终身可时常相见,子孙后代也能永远和睦相处,岂不是更加令人神往?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岂得”,怎能也;“可独”,何止也──反问一句,紧追一句,叫人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象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抒写自己对结邻之后的情景的美丽憧憬:在明月的清辉之中,“三径”那几株青松会显得格外苍郁深沉,那夹径黄花也不减其清芬淡雅。还有那两家同饮的一池清水,闪着鱼鳞般的银光,那池边春风吹拂的杨柳,细软的长条轻轻地蘸着池水。在这幽美的境界中,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优哉游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竟能描绘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发读者展开如此丰富多彩的想象,使人不能不惊叹于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不能不服膺于诗人那妙笔生花的语言艺术。

  (赵庆培)
诗词关键字: 隔墙 心迹 安居
相关诗词
  • 1
    [现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2
    [汉]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3
    [唐]
    因缘苟会合,万里犹同乡。
    运命倘不谐,隔壁无津梁。
    (《经籍考》云:康成编《玉台后集》,中间自载其诗八首,如《河阳居家女》长篇一首,押五十二韵,若欲与《木兰》及《孔雀东南飞》之作方驾者,末四句云云,亦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