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系乐府十二首·去乡悲》

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
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
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
念之何可说,独立为凄伤。
作品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行者路过古塞关、孤老区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当地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仁爱的期盼。 首句“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诗人通过描述行者踌蹰不前的情景,表达出他的忧虑和悲伤,同时又用“悲歌”这一情感色彩强烈的意象,暗示了诗人的沉重心情。 接下来的“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描绘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当地人民生活的艰难。这里的“孤老”和“羸弱”代表了当地贫困的老弱群体,他们相互扶持,但仍然无法摆脱生活的困境,这种描绘深刻地揭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苦难。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同情和关切。他听到他们的怨声,就上前询问他们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的期望。 “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当地人民心声的理解和共鸣。他们虽然用方言表达着苦难,但诗人明白他们的内心并没有放弃对故乡的热爱。诗人希望通过仁爱和惠民的政策来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困境。 最后,“念之何可说,独立为凄伤”两句诗,诗人通过独自伤感的形象,表达了对当地人民苦难的深深同情和对仁爱的期盼。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令人动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当地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仁爱的期盼。诗中的细节描绘和情感抒发都十分到位,令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关怀和悲悯。
创作背景
**《去乡悲》是唐朝诗人元结的一组《系乐府十二首》诗中的一首**。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天宝年间,唐朝社会经历了一些动荡,元结见到一些孤苦的老人离乡背井,生活艰辛,深有感触,因此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那些因社会动荡而流离失所的人的同情和关切。
诗词关键字: 怨声 孤老 悲歌
相关诗词
  • 1
    [唐]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2
    [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3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