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明狂客一茅屋,敕赐剡川才一曲。 安福诗人李与贤,大书似剡山扉前。 我曾著脚勾践国,奉诏昭陵省松柏。 是时八月欲半头,镜湖不足人间秋。 稽山影落水精阙,荷花露滴波中月。 季真茅屋荒苍苔,古木哀猿啼禹冗。 今君结屋河那边,疋似剡川若个言。 我到剡川君未到,似和不似然不然。 君不见,兴公旧草天台赋,元不曾识天台路。 一俛仰间已再升,何月瘦藤与芒屦? |
|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李与贤的诗才和隐居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中通过对李与贤的诗歌才华的赞美,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诗中提到“安福诗人李与贤,大书似剡山扉前”,表达了李与贤的诗歌作品在剡川(今浙江嵊县)家门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其次,诗中描绘了剡川的美景,如“稽山影落水精阙,荷花露滴波中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我曾著脚勾践国,奉诏昭陵省松柏”,表达了诗人曾经在勾践国(即越国)为官的经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此外,诗中还通过对比李与贤的茅屋和剡川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李与贤的敬仰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诗中还引用了张天师、谢灵运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进一步表达了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赞美李与贤的诗歌才华和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