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次蒲庵长老韵(二首)》

一刖老禅三载余,每怀溪上笑谈初。
春山细雨沾乌帽,晴日闲华堕碧疏。
九日登高曾有约,二王小楷未能书。
至今不到天香室,深愧埃尘少涤除。
矫首令人感慨深,浮云蔽日阁曾阴。
六时花散金银刹,千里尘飞剑戟林。
经罢看山长独坐,定回倚石自微吟。
绝怜松下清泠水,好与人间洗渴心。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禅师久居山林、远离尘世的生活。诗中通过对老禅师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平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感慨。 首联“一刖老禅三载余,每怀溪上笑谈初。”诗人以一种怀旧的情感,描绘了老禅师在山林中度过三载余的美好时光,每每回忆起溪边欢声笑语的生活,心中充满了怀念之情。这一联通过描绘老禅师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羡慕。 颔联“春山细雨沾乌帽,晴日闲华堕碧疏。”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山景,表现出老禅师生活的宁静和美好。细雨绵绵,沾湿了老禅师的乌帽;晴日当空,闲花从碧叶中落下。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老禅师生活的恬静和美好。 颈联“九日登高曾有约,二王小楷未能书。”诗人回忆起老禅师曾经与自己相约在重阳节登高,但因为未能完成二王小楷的书写而未能成行。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实现的承诺的遗憾和无奈。 尾联“至今不到天香室,深愧埃尘少涤除。”诗人表达了自己未能前往老禅师的天香室拜访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尘埃的无奈和感慨。这一联通过对比山林与尘世,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老禅师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平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感慨。诗中通过对山林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老禅师内心的宁静和恬静,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期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和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
乌斯道的《次蒲庵长老韵(二首)》是在与蒲庵长老交往和酬唱的过程中创作的。诗歌通过与蒲庵长老的交流和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具体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与蒲庵长老的交往:乌斯道与蒲庵长老相识相交,可能是在乌斯道游历或寓居寺庙期间。他们之间的交往和酬唱,为乌斯道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2. 自然景物的描写:诗歌中描写了自然景物,如山水、花草等,这些景物可能是乌斯道在游历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美景,引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3. 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乌斯道的诗歌往往涉及到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思考可能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以及他对佛教思想的领悟和体会。 综上所述,乌斯道的《次蒲庵长老韵(二首)》的创作背景是与蒲庵长老的交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诗词关键字: 剑戟 小楷 蔽日
相关诗词
  • 1
    [唐]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2
    [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3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