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木兰花慢·东风吹雾雨》

东风吹雾雨,更吹起、夹衣寒。
正莽莽丛林,潭潭伐鼓,郁郁焚兰。
阑干曲、多少意,看青烟如篆绕溪湾。
桑柘绿阴犹薄,杏桃红雨初翻。
飞花片片走潺湲。
问何日西还。
叹扰扰人生,纷纷离合,渺渺悲欢。
想云軿、何处也,对芳时、应只在人间。
惆怅回纹锦字,断肠斜日云山。
作品赏析
这首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初春的游冶图,作者所描绘的物象——东风吹拂,春雨洗过的自然界——非常生动逼真。接下来描绘人的活动——首句即展现出宋人春游的特点:不论远近,一大家子去春游,尽现其融融之乐。这是欢乐而温馨的一幕。“更吹起、夹衣寒。”从欢乐的氛围中收束起来,让人感觉春寒,寒而寻衣,自然转入近景的观察:“正莽莽林丛,潭潭伐鼓,郁郁焚兰。”莽莽林丛,是说树林茂密的样子。潭潭伐鼓,指乐队击鼓而歌。郁郁焚兰,指花香四溢的场面。乐队鼓吹繁兴,众人兰膏续爨,古朴热烈是词人的感受。“阑干曲”两句写人物众多,他们凝神欣赏美景。这应该是他们停下游玩,在溪水湾处尽情欣赏之时。由流水而联想溪边青烟袅袅的远山,“何处采菱非水面”,水边的青烟呈篆字形流动,似乎暗示人们去采菱。于是便在期待中看到:“桑柘绿阴犹薄,杏桃红雨初翻。”绿阴初薄,暗示时已日暮;红雨翻,指落花飘飞。“飞花片片走潺湲”,流水落花在暮色中显得特别轻盈飘洒。 过片处便是感叹世事的变化和身世的浮沉了。“问何日西还?叹扰扰人生,纷纷离合,渺渺悲欢。”游冶之事毕竟平淡无奇,不如回家吧!于是词人便发出“何日西还?”的感叹了。人生纷纷离合,世事渺渺悲欢。这是对世事的讥讽和对自己身世的慨叹。然而“想云軿(音迎)何处也?”则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云軿是闺中妇女盼望游子归来的车乘,它表达了词人还有美好追求。“对芳时、应只在人间。”两旬便是对美好事物的肯定。而“想云軿何处也?”与“对芳时、应只在人间”形成对比。一边是人事的纷扰,一边是向往美好,“惆怅回文锦字,断肠斜日云山”。归家途中只有黯然神伤的心情伴随。“回文锦字”,即指寄书表达思念之情。 在云山斜日的景象中黯然神伤至于断肠。细读全词语言优美,但词的内在情感却是怅然和苦涩的。整首词很清丽但也非常概括。此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态和时代气氛。作者张孝祥生当南宋孝宗时期,前期词作固然有激昂慷慨、雄浑奔放的风格,但后期词作则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文人的苦闷情绪。这种苦闷情绪主要来源于对世事变迁、仕途升沉的忧患和仕途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此词可谓开篇立意新巧之佳作。 这首词的特色在于把描绘物象与抒发感情和谐地结合起来。作者笔下的物象如春风、春雨、雾、雾雨、东流等都是带有感情的色彩,即景生情又借景抒情。整首词扣紧一个“情”字,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无穷。而且典雅工丽、清新明快,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乐观情绪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感。读来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余韵无穷。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东风吹雾雨》是宋朝诗人严仁的一首佳作**。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严仁的个人生活经历密切相关。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严仁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在宋朝,诗词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情感、抒发胸臆的重要手段,而严仁的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
诗词关键字: 夹衣 回纹 看青
相关诗词
  • 1
    [先秦]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唯 通: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2
    [宋]
    独行独坐。
    独倡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
    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
    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
    剔尽寒灯梦不成。
  • 3
    [唐]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