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临江仙·闲向北邙山下过》

闲向北邙山下过,侵天桧柏寒松。
愁云惨淡罩群峰。
昭阳冈上,坟列千层。
也有周秦并汉魏,齐梁晋宋唐宗。
哀声歌举送英雄。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沉痛的感情,描写了北邙山凄凉、肃杀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的英雄们的怀念和敬仰。 首句“闲向北邙山下过,侵天桧柏寒松”中,“北邙”是洛阳北面的山岭,古人常指为自己身后之墓的山,也就是坟墓之意。这句诗一开始就描绘了诗人漫无目的、闲适自在地走过北邙山下的场景,桧柏和寒松是坟墓的常有植物,冷峻的天气更增添了周围环境的肃杀气氛。 “愁云惨淡罩群峰”一句,诗人用“愁云”来表达自己沉重的心情,用“罩群峰”来描绘环境的压抑和沉闷。这里,自然景象与社会环境相互融合,构成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 “昭阳冈上,坟列千层”这两句描绘了坟墓的分布情况,昭阳冈是地名,这里用“坟列千层”来形容坟墓之多,进一步强化了悲凉的气氛。 “也有周秦并汉魏,齐梁晋宋唐宗”这两句诗,诗人开始对逝去的英雄们进行怀念和敬仰。他们跨越了不同的时代,包括周秦、汉魏、齐梁、晋宋唐等朝代,表达了这些英雄们的影响力之深远。 最后,“哀声歌举送英雄”一句,诗人用“哀声”表达对逝去英雄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歌举”则是他们送别逝者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不舍和留恋。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北邙山凄凉、肃杀的景象,以及诗人对逝去的英雄们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其情感深沉而真挚,充满了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和缅怀。
创作背景
《临江仙·闲向北邙山下过》的创作背景与元好问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元好问在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移居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在这首词中,他以北邙山为背景,借景抒怀,表达了对于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和对于人生无常、壮志难酬的感慨。北邙山是古代王侯公卿的墓地,这引发了作者对于英雄不遇、空老京华的无限感伤,进而产生了“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因此,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融合了元好问的个人经历、历史感悟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
诗词关键字: 桧柏 愁云 群峰
相关诗词
  • 1
    [唐]
    君不见古来烧水银,变作北邙山上尘。
    藕丝挂身在虚空,欲落不落愁杀人。
    睢水英雄多血刃,建章宫阙成灰烬。
    淮王身死桂枝折,徐氏一去音书绝。
    行路难,行路难,生死皆由天。
    秦皇汉武遭下脱,汝独何人学神仙。
    君不见担雪塞井徒用力,炊砂作饭岂堪吃。
    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
    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觉君颜色好。
    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
  • 2
    [唐]
    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
    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
    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
    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
    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吕梁之水挂飞流,鼋鼍蛟蜃不敢游。
    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
    行路难,行路难。
    昔少年,今已老。
    前朝竹帛事皆空,日暮牛羊占城草。
    君不见古人烧水银,变作北邙山上尘。
    藕丝
  • 3
    [唐]
    昔掩佳城路,曾惊壑易迁。
    今接宜都里,翻疑海作田。
    镂鼎名应大,生金字不传。
    风飙吹白日,罗绮拭黄泉。
    象凤笙留国,成龙剑上天。
    长乐移新垄,咸阳失旧阡。
    川流徒漫漫,神理竟绵绵。
    伫见飞来鹤,沈嗟不学仙。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