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堆婆石》

撑空叠石何嵯峨,世传其名曰堆婆。
乃在淛岭之巅,吴山之阿。
我来于此少憩息,借问父老元如何。
父老为言五代时,有婆姓方氏结茅岭巅两鬓皤。
为念往来渴,均施汤水无偏颇。
行人以此尽感激,婆言吾亦期无他。
早晚吾骨只堆此,愿将一石堆吾坡。
尔来迄今四百载,行人堆石不少差。
我亦拾石堆其冢,既行且欢复逶迤。
今冢之高过百尺,堆石亦已岂虚过。
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
古人一饮在必报,如此传说夫岂讹。
吁嗟俗世人,乃道无恩波。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堆婆”传说,赞美其无私奉献精神,并表达感恩之心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段,“撑空叠石何嵯峨,世传其名曰堆婆。乃在淛岭之巅,吴山之阿。”描绘了堆婆坟冢的位置和景象,以撑空叠石的嵯峨形象,引出“堆婆”这个名字。通过形象的描绘,让读者对堆婆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 接着诗人通过“我来于此少憩息,借问父老元如何。”引出对堆婆传说的探寻,进一步通过父老的讲述描绘出堆婆的形象和事迹:“两鬓皤”的方氏老婆婆在五代时就在岭巅结茅而居,为往来的行人施舍汤水,不求回报。 然后诗人通过自己的行动,“我亦拾石堆其冢,既行且欢复逶迤。”表达了对堆婆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和感恩。同时,通过描述堆婆坟冢的高大和堆石的众多,进一步强调了堆婆精神的深远影响。 在最后一段中,诗人通过议论表达了对堆婆精神的赞美和呼吁。“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通过对堆婆施汤水的行为进行评价,表达了感恩之心的深远和持久。“古人一饮在必报,如此传说夫岂讹。”则进一步通过古人的必报之恩来赞美堆婆的精神,并证实这样的传说并非虚构。 整首诗以叙事和议论相结合,通过对堆婆传说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和感恩之心的强调。同时,通过对堆婆精神的赞美和呼吁,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关注和期待。
创作背景
《堆婆石》是宋朝诗人许仕叔的诗作,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宋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等有关。在宋代,文化繁荣,诗歌创作盛行,诗人们通过对自然、人文等题材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许仕叔作为当时的诗人,可能在对生活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首《堆婆石》。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我们无法确切了解《堆婆石》的具体创作背景,只能通过诗歌内容来揣测和解读。
诗词关键字: 堆石 父老 行人
相关诗词
  • 1
    [唐]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
  • 2
    [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3
    [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许仕叔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