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走笔戏书应令诗》

此日乍殷勤。
相嫌不如春。
今宵花烛泪。
非是夜迎人。
舞席秋来卷。
歌筵无数尘。
曾经新代故。
那恶故迎新。
片月窥花簟。
轻寒入锦巾。
秋来应瘦尽。
偏自着腰身。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和离别。它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爱情和离别之间的挣扎和矛盾。 首句“此日乍殷勤。相嫌不如春。”表达了女子的情感矛盾。她似乎在某个时刻突然感到深情厚意,但却又觉得这种情感不如春天的温暖和自然。这可能暗示着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无奈。 “今宵花烛泪。非是夜迎人。”描绘了女子在花烛之夜流泪的情景,这似乎是对离别的预感,而非真正的欢聚。 “舞席秋来卷。歌筵无数尘。”这两句表达了女子对离别的感慨,随着季节的更替,歌舞筵席不断,但离别却不断上演。 “曾经新代故。那恶故迎新。”表达了女子对过去和新事物的矛盾心理。她曾经拥有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新的事物又接踵而至,她既对新事物感到好奇,又对过去的失去感到痛苦。 “片月窥花簟。轻寒入锦巾。”这两句描绘了女子在寂静的夜晚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安。月光照在花席上,带来了些许寒意,这可能暗示着女子的心情也如这般复杂。 “秋来应瘦尽。偏自着腰身。”最后两句描绘了女子的身体变化,暗示着她的心情变化和离别带来的影响。秋天来临,她可能会变得更加瘦弱,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未来的期待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女子的视角,表达了对爱情和离别的深深感慨,以及对过去和新事物的矛盾心理。
创作背景
《走笔戏书应令诗》是南北朝诗人徐陵的一首诗。该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文学繁荣的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文学繁荣,诗歌作为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文人雅士之间相互酬唱、应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尚。徐陵作为当时的文人,其诗歌创作也受到了这种时代背景的影响。 2. 个人经历与情感:徐陵的诗歌往往与他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走笔戏书应令诗》可能是他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即兴之作,表达了他的情感和思考。 3. 应令诗的特点:应令诗是古代一种按照规定主题和格式创作的诗歌,通常要求诗人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走笔戏书应令诗》可能是徐陵在短时间内根据规定的主题和格式创作而成的。 综上所述,《走笔戏书应令诗》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风尚、徐陵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以及应令诗的特点等方面。
诗词关键字: 花烛 腰身 如春
相关诗词
  • 1
    [宋]
    张颠没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
    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大字大如斗。
    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
    忽如裴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
    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
    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铁。
    西河舞剑气凌云,孤蓬自振唯有君。
    今日华堂看洒落,四座喧呼叹佳作。
    回首邀余赋一章,欲令羡价齐钟张。
    琅诵句三百字,何似醉僧颠复狂。
    忽然告我游南溟,言祈亚相求大名。
    亚相书翰凌献之,见君绝意必深知。
    南中纸
  • 2
    [唐]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
  • 3
    [清]
    瀑布之水源何来。
    划然下裂长峰开.下士目骇自天落。
    绝顶乃有千盘回。
    青山断缺耸双剑,元气直泻岩头摧。
    飞流已出不肯下,一线中折分潆洄。
    隐现数折蓄精锐,失势一落如奔雷。
    跳波乱击潭水立,怪物潜伏宁髻 。
    音声顷刻逐千变,万马赴敌金鼙催。
    天光半壁照空谷,此地万古无阴霾。
      积雪挂千仞,山中猿鹤犹惊猜。
    银花下散布水台,混沌凿破山根隈。
    擘窠大字洗不尽,铁画满地镌青苔。
    太白已往老坡死,我辈且乏徐凝才。
    恶诗走笔不敢写,册亭煮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