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亚洲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
尽瘁国事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
扶桑之居读书尚友既一载,耳目神气颇发皇。
少年悬弧四方志,未敢久恋蓬莱乡。
誓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
乃于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九年腊月晦日之夜半,扁舟横渡太平洋。
其时人静月黑夜悄悄,怒波碎打寒星芒。
海底蛟龙睡初起,欲嘘未嘘欲舞未舞深潜藏。
其时彼士兀然坐,澄心摄虑游窅茫。
正住华严法界第三观,帝网深处无数镜影涵其旁。
蓦然忽想今夕何夕地何地,乃是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任公的梁姓士人,他为了追求共和政体的祖国而远渡太平洋,前往异国他乡求学、观光的情景。 首段通过描述任公的姓名、国籍、志向和出海前的准备,展现出他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渡海途中的环境,展现出任公面对未知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第二段中,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任公在海上的所见所感。他仿佛看到了新旧世纪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交汇点,表现了任公胸怀大志、放眼世界的决心。这种强烈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任公的敬仰和赞美。 整首诗情感真挚,充满对任公的敬意和赞美。诗人通过描绘任公的形象和行为,展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也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感动的诗歌,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任公的形象和信念,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是清朝末期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所作的一首长篇诗歌。它的创作背景与梁启超个人的经历以及当时中国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变法失败后,他被迫流亡海外。在流亡期间,他游历了日本、美国等地,接触了西方的现代文明和政治制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这首诗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正值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太平洋地区逐渐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中国的地位却日益衰落。梁启超在诗中表达了对这种形势的忧虑和思考。 此外,梁启超在诗中还借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文学元素,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因此,《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不仅是梁启超个人思想感情的表达,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关键字: 扶桑 尽瘁 西历
相关诗词
  • 1
    [清]
    泱泱哉!
    吾中华。
    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
    可爱哉!
    吾国民。
    可爱哉!
    吾国民。
    芸芸哉!
    吾种族。
    黄帝之胄尽神明,濅昌濅炽遍大陆。
    纵横万里皆兄弟,一脉同胞古相属。
    君不见,地球万国户口谁最多?
    四百兆众吾种族。
    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
    可爱哉!
    我国民。
    可爱哉
  • 2
    [现代]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 3
    [唐]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