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分类标签: 哲理诗 怀古诗
作品赏析
【注释】: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陈伯海)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一诗的创作背景与“女人祸水”的论调有关。在历史中,西施常常被视为红颜祸水的代表,因为她是越国的间谍,被派去迷惑吴王夫差,最终导致吴国的灭亡。因此,很多人将吴国的败亡归咎于西施。而罗隐在这首诗中,为西施翻案,反驳了这种将国家兴亡的责任推卸到女人身上的观点。他通过巧妙的逻辑,质问如果西施是吴国灭亡的原因,那么越国的灭亡又应该由谁来负责呢?从而揭示了家国兴亡的复杂性,不应简单归咎于个人,尤其是女性。
上一首
《鹦鹉》
下一首
《黄河》
诗词关键字: 兴亡 又是
相关诗词
  • 1
    [唐]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
    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飞沙。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 2
    [宋]
    冰骨清寒瘦一枝。
    玉人初上木兰时。
    懒妆斜立澹春姿。
    月落溪穷清影在,日长春去画帘垂。
    五湖水色掩西施。
  • 3
    [唐]
    越王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
    西施醉舞花艳倾,妒月娇娥恣妖惑。
    姑苏百尺晓铺开,楼楣尽化黄金台。
    歌清管咽欢未极,越师戈甲浮江来。
    伍胥抉目看吴灭,范蠡全身霸西越。
    寂寞千年尽古墟,萧条两地皆明月。
    灵岩香径掩禅扉,秋草荒凉遍落晖。
    江浦回看鸥鸟没,碧峰斜见鹭鸶飞。
    如今白发星星满,却作闲官不闲散。
    野寺经过惧悔尤,公程迫蹙悲秋馆。
    吴乡越国旧淹留,草树烟霞昔遍游。
    云木梦回多感叹,不惟惆怅至长洲。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