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行舟》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作品赏析
【注释】: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崔闽)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李益的《行舟》一诗,创作背景并不十分明确,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推测出一些背景信息。这首诗描写了行舟江上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可能是在旅行途中,或者是在江边送别友人时,被江景所感,写下了这首诗。同时,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充满着进取精神和自信心,这也可能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之,《行舟》一诗是李益在感受自然、人生和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创作出的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
诗词关键字: 柳花 行舟 飞入
相关诗词
  • 1
    [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2
    [唐]
    清风何处起,拂槛复萦洲。
    --裴幼清回入飘华幕,轻来叠晚流。
    --杨凭桃竹今已展,羽翣且从收。
    --杨凝经竹吹弥切,过松韵更幽。
    --左辅元直散青蘋末,偏随白浪头。
    --陆士修山山催雨过,浦浦发行舟。
    --权器动树蝉争噪,开帘客罢愁。
    --陆羽度弦方解愠,临水已迎秋。
    --颜真卿凉为开襟至,清因作颂留。
    --皎然周回随远梦,骚屑满离忧。
    --耿湋岂独销繁暑,偏能入迥楼。
    --乔(失姓)王风今若此,谁不荷明休。
    --陆涓
  • 3
    [宋]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
    依旧青山绿水多。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