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nà sù
繁体字:納粟
意思:(纳粟,纳粟) 1.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赎罪。 ▶宋程大昌《演繁露•纳粟拜爵》:“秦始皇四年,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按此即晁错之所祖效,非错刱意也。”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内,“纳”的古字。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卖爵》:“买官曰纳粟。” ▶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这是条青云路,早着鞭,不似那
解释:1.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赎罪。 2.明清两代富家子弟捐纳财货进国子监为监生,可直接参加省城﹑京都的考试,称纳粟。
详细释义:古代有捐纳粟米得官或入国子监,后改用银两,以迄清末。宋史?卷四二九?道学传?朱子传:『讫事,奉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造句:方法是参加所谓「纳粟入监」。此后又曾规定纳钞、纳粟中茶。六月辛巳,令武臣纳粟袭职。(3)明代时,平民纳粟入监。
首字母缩写:ns
【拼音】nàsù